第8章 互惠互利:通向成功的雙贏策略(1 / 3)

當今時代是個競爭白熱化的時代,無論任何人若想成就自己的事業,單靠個人的才智和力量都難以成功,因此,跟他人合作就顯得十分重要。但合作不是無條件的,成功的合作往往是以互惠互利為基礎的。

所以,聰明人都會用分享利益的辦法去贏得他人的合作,並從合作中賺取更大的利益。

互惠互利,創造一種雙贏的合作關係,大家一齊共享利益,大家一齊走向成功,這是社會和時代的需求,也是一種個人成功的明智之舉。

1.互助合作:人生成功的基石

雖然說在這個世界上,誰離了誰都能活,可不能否認的是,失去或者幹脆就不擁有某些人的幫助或合作,我們生活的質量就會大打折扣。

在這樣一個越來越獨立的時代,人與人之間變得有點冷漠。住在同一層樓的鄰居一年幾乎都不打一聲招呼,整天工作在一起的同事也就僅限於問候一聲:“你好,上網了嗎?”或者就在家裏獨自辦公,大有老死不相往來的架勢。

從前人們見麵彼此投以燦爛的微笑,工作學習時相互支持,這是多好的事情。可是生活中偏偏就有人覺得單槍匹馬是勇敢,求人幫忙是懦弱,更有人覺得超過別人就得不擇手段,陷害他還陷害不過來呢,還跟他談什麼合作?

說這些話絕沒有批評獨立的意思,因為一個人終歸得靠自己,重要的事情別人大都幫不上什麼忙。比如說找工作,如果你的能力實在太說不過去,即使把七大姑八大姨都調動起來,也非常令人為難。比如說做買賣,親兄弟尚且得明算賬,你光靠朋友支撐,自己毫無作為,也終究不是一回事兒。但是,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非常偶然的,你說不清哪一天就用著誰了。比如說當今被人們稱為信息時代,有朋友自然就有信息,因特網再包羅萬象,也不能把天南海北的動態都提供給你,更何況,它提供的對你來說也不一定有用啊。而你曾經覺得八杆子打不著的什麼人可能就幫了你的大忙。你能說這是巧合嗎?

所以,聰明的人善於把自己的能力和朋友的幫助結合起來:一方麵,自己有過人的本領;另一方麵,又深諳合作的意義,各方麵都是朋友,自己又足以令人尊重。不要擔心別人進步了會傷害自己,隻要你足夠強大,並妥善處理好周圍的事務,團結隻能給你提供力量。你可以把它看做是自己成功的奠基石。

有人說過,人都是自私的,因為生命本身具有排他性。當然,這種排他性並非說我們都要視他人為敵人,甚至不允許別人生存,這種排他性主要是指別的生命與你一起消耗著有限的能源,占據著不變的生存空間。當別人的存在沒有威脅到我們存在的時候,我們倒還能相安無事;而一旦別人的生存威脅到你的生存,人類就開始有了爭鬥以至於發生大規模的戰爭,用戰爭的形式和別人爭奪生存空間。

當人類意識到無休無止的爭鬥與戰爭隻會加速人類的滅亡之後,人類開始采用發展科學技術來拓展生存空間,並挖掘有限的能源的潛力。

但是,人類從一開始就已經合作了,如果我們人類沒有一點合作精神,那麼,今天在地球上占據統治地位的恐怕就不是兩條腿的人。為什麼要合作?道理也很簡單,不合作就意味著滅亡,意味著種群的滅絕。

或許因為人與人的合作是難得的,所以,人類的先哲們用許多語言來說明合作的重要性,鼓勵人們去愛自己的同類,去幫助自己的同類。“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即是其中之一。

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當你去熱忱地幫助別人解決某一個問題的時候,會產生一種在自我狀態下難以萌生的“智能受激狀態”,一個具有積極心態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就會促使自己的身體與精神機能處於一種“總動員”的狀態,使自己的能力有出色的表現。你為別人解決了問題,做了事情,也會從中受到啟迪,使你從新的角度去思考你原來所學的知識和你原來積累的經驗。

助人與自助也是人類智慧合作的一種方式。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都是彼此不同的,各有各的資質與技巧,各有各的能力、各有各的長處和短處。你今天在某個問題上幫助了別人,而在另一個問題上,你也需要別人的幫助。所以,你今天看似在助人,實際上是在自助。

在生活中,善於助人者並擅自助者,也就是說從生活中善於施舍與獲取最多的人,除了具有一般成功者的共性之外,還有以下的共同點。

(1)無論從事任何事情,他們總是全力以赴;無論是工作還是遊戲,也無論是沉悶枯燥或緊張刺激的、瑣碎的或者重大的,他們都能專心致誌,盡他們最大的力量,非經最大的努力決不罷休是他們的信念。

(2)他們能從幫助別人這單純的事情中獲得特殊的滿足與深切的愉快。在日常生活中,為一個朋友、一個主顧、一個病人、一個顧客,甚至一個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做一些分外的事情,他們都覺得這是極有意義的事情。

用這兩條衡量一下你自己,你是不是關於助人又擅自助的成功者?

2.互惠互利,奠定合作的基礎

任何合作都應當是互惠互利的,這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石。任何合作的一方想獨吞其利,必然會導致合作的失敗。而互惠互利則可以推動雙方的成功。

人類社會的曆史一再證明對抗的結局是雙方都要付出重大的代價,難以取得預期的目的。現實社會的生活也一再顯示隻有合作才能各獲其利,謀求更大的發展。

人們之所以要合作,不僅僅是為了避免失敗,減少過多的損失,更主要的是為了獲得利益。

在合作中,獲利也突破了個人的範圍,而應體現在雙方的互惠互利之上,隻有雙方都獲利,合作才可能成功;隻有互惠互利雙方才能建立起牢固的長期的合作關係。

當年威爾遜總統組織國際聯盟遊說歐洲各國的時候,霍士曾經以這方麵的一個小竅門,幫助威爾遜說服了法國政府。

當威爾遜總統與那綽號“法國老虎”的克萊蒙梭會晤之前15分鍾,霍士向威爾遜出了一個雖然細微但是非常聰明的主意。他勸威爾遜總統首先與法國人談海洋的自由問題,以作為勸法國加入國際聯盟的方法,因為這個問題顯然是法國當時所急欲解決而又與國際聯盟有密切關係的事。

果然,克萊蒙梭非常興奮,所以,不用說,法國加入了國際聯盟,而且是國際聯盟組織的忠實擁護者。

威爾遜是因為采納了一個非常有效的策略,將他的計劃嫁接在克萊蒙梭的興趣之上,告知他國際聯盟如何符合他的利益,才使其計劃被那著名的“老虎總理”接受。

尊重並突出別人的觀點和利益,這是我們欲求他人合作的最有力的法寶。人們常常不會正確使用這一法寶,是因為他們常常忘記了,如果我們過份強調自己的需要,那別人對此即便本來是有興趣的,也會改變態度。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把“惠”和“利”隻狹義地解釋為“恩惠”或“財物”之義,事實上,在合作所追求的互惠互利中的“惠”和“利”應作廣義的解釋,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它是“利益”的意思,它表明合作者所追求的都是對雙方所帶來共同利益的活動。再廣而言之,則表明合作者所追求的互惠互利則是一種共同的價值,這種價值存在於合作者共同的活動與共同的目標之中。在社會生活中,合作是廣泛存在的,有商業間的合作,政治間的合作,朋友之間也是一種合作關係,因而這些合作體現互惠互利的價值也是相同的,雖然外在的利益表現各不相同。

合作者對“互惠互利”這種目的的追求奠定了他們合作的基礎。如果不存在互惠互利的共同目的,合作的各方是很難走到一塊來。企業之間的聯盟,朋友之間的合夥都是表現在對共同利益的追求而使他們走向合作。而且,由於合作而給各方帶來的互惠不僅表現在財產的增加,而且更表現在自身其他實力的增強,更具競爭力,發展更快等方麵。隻有互惠互利,才能使合作成功,達到合作的目的;而且,隻有互惠互利,才能進行長久的合作,使自己獲得更多的利益。

雙贏理念則是人們生活的思想理念,合作則是雙贏理念下人們所選擇的最佳行為,而互惠互利則是雙贏理念的外在動因。

3.創造雙贏,相依相存共享成功

激烈的競爭,需要真誠的合作,長久的合作需要“雙贏”為保證,協作的任何一方,不贏反虧,就失去了繼續合作的基礎而陷入“你死我活”的遊戲惡圈中。

互惠互利不僅體現在經濟合作之中,而且也體現在其他各個方麵。大到國家間的政治合作,小到普通人之間的社會往來,無不體現著一種互惠互利的目的,軍事合作、政黨團體的合作、家庭的合作、個人的合作都是為了實現某種互惠互利的目的而進行的。

有這麼一則寓言故事。

一隻獅子和一隻狼同時發現一隻小鹿,於是商量好共同追捕那隻小鹿。它們合作良好,當狼把小鹿撲倒,獅子便上前一口把小鹿咬死。但這時獅子起了貪心,不想和狼平分這隻小鹿,於是想把狼也咬死,可是狼拚命抵抗,後來狼雖然被獅子咬死,但獅子也深受重傷,無法享受美味。

試想一下,如果獅子不如此貪心,而與狼共享那隻小鹿,豈不就皆大歡喜了嗎?

這個故事講述的道理就是人們常說的“你死我活”或“你活我死”的遊戲規則!

我們說,人生猶如戰場,但畢竟不是戰場。戰場上敵對雙方不消滅對方就會被對方消滅。而人生賽場不一定如此,為什麼非得爭個魚死網破,兩敗俱傷呢?

大自然中弱肉強食的現象較為普遍,這是出於他們生存的需要。但人類社會與動物界不同,個人和個人之間,團體和個體之間的依存關係相當緊密,除了競爭之外,任何“你死我活”或“你活我死”的遊戲對自己都是不利的。

當你在社會上行動時,建議你也采用“雙贏”的競爭策略,這倒不是看輕你的實力,認為你無力扳倒你的對手,而是為了現實的需要,如前麵所說,任何“單贏”的策略對你都是不利的,因為它必然會有這樣的結果:除非對手是個軟弱角色,否則你在與對方進行爭鬥的過程當中,必然會付出很大的心力和成本,而當你打倒對方獲得勝利時,你大概也已心力交瘁了,甚至所得還不足以彌補你的損失。

在人類社會裏,你不可能將對方絕對毀滅,因此你的“單贏”策略將引起對方的憤恨,成為你潛在的危機,從此陷入冤冤相報的循環裏。

在進行爭鬥的過程當中,也有可能發生意外的情況,而這會影響本是強者的你,使你反勝為敗!

所以在人脈資源上,注重彼此和諧與互助合作,麵對利益時與其獨吞,不如共享。

在商業利益上,講求“有錢大家賺”,這次你賺,下次他賺,這回他多賺,下回你多賺。何必如此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