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人的本質(1)(1 / 3)

人是萬物之靈,天地之間,人最為貴。“人”,是漢字中筆畫最簡單的字之一,但是其內涵最為豐富。中華民族有近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其中哲學思想處於核心地位。哲學的曆史,不僅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曆史,同時也是人類認識自己的曆史。在人類知識的寶庫裏,最重要的也是最難懂的就是關於人的知識。人是一個價值存在物,人的發展過程就是人的價值的提升過程。要科學地探索人的價值就必須對人的本質進行探索。正確地理解和把握人的本質是科學地研究人的價值的前提。

第一節人的本質的曆史探索

在“人的價值”這個概念中,價值的承擔者是“人”,那麼,對“人”的探索和研究就必不可少了。

“人”,是漢字中筆畫最簡單的字之一,但是其內涵最為豐富。“人”,上麵是什麼?天!下麵是什麼?地!天地之間有“人”,人頂天立地!

究竟什麼是人?眾所周知,人確實是屬於高級動物,但為什麼說“你這個人與動物一樣”,你會極不高興,認為是受了汙辱?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即人的本質是什麼?是研究人的價值的前提。

中華民族有近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其中哲學思想處於核心地位。哲學的曆史,不僅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曆史,同時也是人類認識自己的曆史。在人類知識的寶庫裏,最重要的也是最難懂的就是關於人的知識。因為,如果離開了人這個基本前提,其他知識就不可能產生和存在。因此,在中國古代,盡管哲學學派林立,但從春秋至近代,各個流派總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對人的問題的研究上。他們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對人進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中國古代的人性理論

1.對人類起源問題的探索和研究

中國古人還不知道進化論,在探討人的起源問題時形成了“天地生人論”和“精氣生人論”。但在這兩種認識論之前還有神創論的傳說。

《淮南子·說林訓》中有這樣的記載:“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意思是說黃帝給了陰陽(生命),上駢、桑林給了人形體(耳目、手臂),每個天神造了人的一部分,然後組合起來就形成了人,其中包含了人是被組合起來的意思。在《風俗通》中有關於女媧摶土造人的詳細記載:“俗說開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做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貧賤者,引繩人也。”意思是說,天地開辟之初,大地上並沒有人類,是女媧摶捏黃土造了人。她幹得又忙又累,竭盡全力幹還趕不上供應。於是她就拿了繩子把它投入泥漿中,舉起繩子一甩,泥漿灑落在地上,就變成了一個個人。後人說,富貴的人是女媧親手摶黃土造的,而貧賤的人隻是女媧用繩沾泥漿,把泥漿灑落在地上變成的。其實,在西方也有眾神造人的說法。《聖經》中有一段關於眾神造人的記載,《創世紀》篇這樣寫道:“神說,我們要按照我們的形象,按照我們的模樣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裏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一切地上所爬的昆蟲。”

女媧摶土造人的神話是中國古人對人類起源問題的最早想象。這種想象在我們今天看來是十分幼稚可笑的,但它是憑著人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自身奧秘和存在的意識,是我國古代人們渴望研究自身的願望和探索。這種對人的起源的描述,雖然塗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但難能可貴的是,中國的神話沒有像西方那樣,把人的起源問題長期停留在上帝造人說上,更沒有把神創人說當成神聖不可侵犯的教條來禁錮人們的思想,而是在此想象的基礎上進一步對人的起源問題進行探索,提出了天地生人思想,在對人類起源的問題上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活動中,人們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地生活在天地之間,頭頂蒼天,腳踏實地,對天與地既十分熟悉又感到十分陌生和神秘。天賜予陽光和雨露,使萬物茁壯生長;人和動物一樣生長在天地之間,既離不開天也離不開地。於是,古人就認為,人就是天地所生。這種觀念在先秦文獻中有不少記載。《古文尚書·泰誓》有“惟天地萬物父母”的說法。《左傳》成公十三年引劉子的話說:“吾聞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唐孔穎達疏:“民者,人也。言人受此天地中和之氣以得生育。”戰國時,天地生人論已普遍流行,如荀子說:“天地者,生之本也”,“天地合而萬物生”,肯定人是天或地所生。比較係統地論述天地生人的是《易傳》。《易傳》說:“天地氤氳,萬物化生。”“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這就是說,天地間陰陽二氣交合才能化生萬物,有萬物才能產生男女、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禮儀,萬物離開天地就無法生存,天地是產生萬物的根源,所以古人非常尊崇天地,敬重禮拜天地,形成了按節氣定期祭祖天地的禮儀製度。天地是最高範疇,天為陽,地為陰,是對立的兩極,天地交相融合,由此產生萬物,出現男女,人類由此而生。有了人類才出現人類社會和各種社會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