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人的本質(1)(2 / 3)

天地生人的理論是在商周時期的天命論衰落以後提出來的,比起神創造人的理論向前邁進了一步。神創論是把人的起源歸結於自然界之外的虛幻中,而天地生人論卻是在自然界中尋找人的根源,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由於受智力發展水平的局限,人們對天地的認識還隻是停留在直觀的經驗認識之上,且對“天地”之“天”的屬性的理解也是含混不清的,既可以將天理解為至高無上的主宰之“天”,又可以理解為自然之“天”。這樣,這種理論便具有向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兩個方向發展的可能性,這一缺陷被漢代董仲舒所發揮,提出了“人副天賦”說,這是一種曆史的倒退。

雖然天地生人論是古代人們想從自然界尋找人類起源的願望,與神創論相比是向前邁進了一步。但人們在探索的同時,由於受到當時認識水平的限製,仍然帶有神秘的色彩,它很容易和神創論劃不清界限,還不能夠科學地說明人類的起源。精氣生人論與天地生人論相比則是對人類起源更進一步的探索。

精氣學說是有關宇宙生成及發展變化的一種古代哲學思想。它認為:精氣是宇宙的本原,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或氣構成的,宇宙萬物的生成皆為精或氣自身運動的結果,精或氣是構成天地萬物包括人類的共同原始物質。宇宙是一個萬物相通的有機整體;人類作為宇宙萬物之一,亦由精氣構成;精氣是存在於宇宙中的運動不息的極細微物質,其自身的運動變化,推動著宇宙萬物的發生、發展與變化。

那麼,“精、氣”又為何物呢?精,又稱精氣,在中國古代哲學中,一般泛指氣,是一種充塞宇宙之中的無形(指肉眼看不見形質)而又運動不息的極細微物質,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本原;在某些情況下專指氣中的精粹部分,是構成人類的本原。最早提出氣生人思想的是戰國時的管子。《管子·內業篇》說:“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行,合此以為人。”《內業篇》解釋:“精也者,氣之精者也。”精氣,首見於《周易·係辭上》與《管子》,在《呂氏春秋》、《淮南子》及《論衡》中也有所記敘。《周易·係辭上》說:“精氣為物,”認為宇宙萬物由精氣構成。《管子·心術下》說:“一氣能變曰精。”認為精即精微的、能夠運動變化的氣。《莊子·知北遊》認為,天地萬物及人類生靈皆為一氣所生,“通天下一氣耳”。《淮南子·天文訓》認為,天地及自然界萬物都是由精氣生成的,“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還認為精氣分為陰陽二氣,陽剛陰柔,二氣交感聚合,萬物乃萌生成形,“陰陽合和而萬物生”。但此精或氣並非宇宙的最初本原,宇宙的最初本原是“道”。精或氣由“道”生,是“道生萬物”的中間環節,是構成宇宙萬物的直接物質材料。如《道德經·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精氣概念的產生,源於“水地說”。古人在觀察自然界萬物的發生與成長過程中,認識到自然界萬物由水中或土地中產生,並依靠水、地的滋養、培育而成長與變化,因而把水、地並列而視為萬物生成之本原。如《管子·水地》說:“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也。”又說:“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自然界的水即天地之精,萬物賴以生長發育之根源,因而在“水地說”的基礎上引申出“精”的概念,嬗變為精為萬物之源。人類自身的繁衍,是男女生殖之精相結合而成,亦可說成是水凝聚而成。如《管子·水地》說:“人,水也,男女精氣合而水流形。”水,即精,凝停相合而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