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人的本質(1)(3 / 3)

精氣的概念雖源於“水地說”,但水、地皆為有形物質,人體內的精也屬有形之物,都與“有生於無”的基本假設相違背,故皆難成為宇宙萬物的生成本原。《周易》與《管子》把精的概念抽象為無形而動的極細微物質。《內經》亦認為精是充塞於太虛(宇宙)之中的極細微物質,如《素問·五運行大論》說:“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如此將精氣的概念規定為存在於宇宙之中無形而動的極其精微的客觀實在,是宇宙萬物的共同構成本原,從而與氣的概念同一,彙流於氣學範疇中,發展為“氣一元論”。

兩漢時期,精氣學說被此時興起的元氣說所同化,並逐漸發展為“元氣一元論”。“元氣一元論”認為,氣是最原始的,是宇宙的唯一本原或本體,萬物皆由元氣化生。故稱氣為“元氣”。西漢董仲舒指出:“元者,為萬物之本。”開辟了以元氣為萬物本原的思路。東漢王充認為元氣是天地間自然存在的精微物質,是宇宙萬物的唯一本原。何休認為元氣為天地萬物的最初本原:“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

從“元氣一元論”的形成過程可見,兩漢時期對宇宙本原的探討,基本上沿著兩個方向發展:一是在先秦道家的“道—氣—物(人)”的萬物生成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太易—太初—太始—太素—萬物”的宇宙發生模式,以氣為化生宇宙萬物的中間物質;二是以王充為代表,明確提出了元氣為宇宙萬物之本原的思想,開中國氣本論哲學之先河。

精氣生萬物的機理,古代哲學家常用天地之氣交感,陰陽二氣合和來闡釋。精氣自身的運動變化,分為天地陰陽二氣,即所謂“積陽為天,積陰為地”。天之陽氣下降,地之陰氣上升,二氣交感相錯於天地之間,氤氳和合而化生萬物。如《周易·鹹彖》說:“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因此,天地陰陽二氣的交感合和是宇宙萬物包括人類的發生、發展與變化的根本原因。

精氣有“無形”與“有形”兩種不同的存在形式。所謂“無形”,即精氣處於彌散而運動狀態,充塞於無垠的宇宙空間,是精氣的基本存在形式。由於用肉眼看不見,故稱其“無形”,宋張載有“太虛無形,氣之本體”之說。所謂“有形”,即精氣處於凝聚而穩定的狀態,一般都可以肉眼看清其具體性狀。有形之物為氣凝聚而成,《素問·六節藏象論》有“氣合而有形”之說。但習慣上仍把彌散狀態的氣稱為“氣”,而將有形質的實體稱為“形”。無形之氣凝聚而成有質之形,形散質潰又複歸於無形之氣。因而以氣為本原,“無形”與“有形”之間處於不斷的轉化之中。

2.幾種有影響的人性理論

對人性的探索可以追溯到我國古代的炎、黃時代。當時人們的認識是:“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發含齒,倚麵趣者,謂之人。”即從人的簡單外在特征上來說明人與動物的區別,當然是十分幼稚的認識。中國曆史上對人的本質的探討,是從人的本性問題上開始的。究竟什麼是人的本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對中國思想傳統影響最大的就是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以後的思想家都是緊緊圍繞人性的善惡問題展開討論的,概括而言可以歸納為性無善無惡論、性有善有惡論。孔子、孟子提出“人之初,性本善”,認為人之所以區別於禽獸,就在於人具有仁義禮智等倫理觀念,即“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性善論

孟子認為,人性不是生之為性的自然本能,而是與動物相區別的道德情感,認為性善可以通過每一個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動加以驗證。既然這種心理活動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據的,是出於人的本性、天性,孟子稱之為“良知”、“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