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沒有蕭條的行業:李嘉誠的排兵布陣(1 / 3)

111您有什麼好看的書想要和書友們一起分享呢?可以試試上傳一個吧,注意要txt喔,上傳優秀書籍會獎勵不少積分的111

:米:花:書:庫:ht

宗慶後的女兒宗馥莉說:“李嘉誠都要走了,我為什麼不能走呢?”所以“李嘉誠要走”似乎給我們中國帶來了極大的震撼,那麼他真的要走了嗎?據媒體的報道,李嘉誠已經把幾個物業拋售了,其中包括香港的百佳超市、嘉湖銀座廣場,以及內地的廣州西城都薈廣場和上海東方彙經中心,據估計總金額高達410億港幣,李嘉誠準備拿這筆錢去英國投資。根據我們所搜集的資料顯示,近幾年來李嘉誠陸陸續續在英國投資超過4000億港幣,他已經控製了英國25%的天然氣、30%的電以及7%的水,難怪英國人驚呼:“李嘉誠控製了英國!”

那麼李嘉誠真的是要退出中國轉戰英國嗎?這才是值得我們關心的話題。首先我們不要隨風起舞,不要媒體這麼一說咱們就跟著激動、就開始評論,我們應該用數據說話。各位知道李嘉誠的商業王國有多麼龐大嗎?

李嘉誠所控製的企業,包括上市公司以及非上市公司,密密麻麻的控股結構彰顯了他的商業王國有多麼龐大。李嘉誠直接控股的上市公司就多達22家,總市值9370億港幣,再加上他在新加坡控股的一家,在加拿大控股的一家,總市值應該是1.2萬億港幣。這1.2萬億港幣是什麼概念呢?10年前它占到香港上市公司總市值的28%,2013年占到香港本土上市公司總市值的13%。這次李嘉誠賣掉的4個物業,總收入是410億港幣,隻占到1.2萬億港幣的3.4%而已。這麼說起來比例似乎並不大,那麼問題是什麼?問題是過去幾年裏李嘉誠在英國投資超過4000億港幣,這4000億港幣占到他整個商業帝國的1/3,也就是說李嘉誠整個帝國的1/3的投資量都轉移到英國去了,這才是值得我們關切的事實。

除了把上述4個物業賣掉以外,2013年9月28日李嘉誠旗下電能實業宣布將香港電燈部分股權分拆上市,估計又可以拿到400億港幣左右,這筆錢李嘉誠還是要投到英國去。這幾年李嘉誠持續對英國增加投資,讓我們不得不感慨他可能真的要走了。李嘉誠這個人跟我們想的是不一樣的,他的經營理念非常值得我們分析。那麼下麵我們就來分析一下他到底在想什麼,他又有什麼投資理念。

2003年的時候我在北京上課,剛好有機會跟李嘉誠做過論壇,會上有人問過他一句話:“李先生您成功的關鍵是什麼?”他講了兩個字令全場都感到特別意外——“保守”。“保守”這兩個字我相信國內企業家是說不出來的,因為我們的企業家最喜歡做大做強,不但不保守,反而反保守,幾乎每個人都想著一定要做成中國最大的、最好的。

那什麼叫保守呢?我以地產為例,香港地產的四大天王,包括新鴻基、恒基兆業、新世界和李嘉誠的長和集團,資本負債比例是25%左右(借的錢除以資本——不是資產而是資本——隻有25%)。內地的地產企業資本負債比例大都超過100%,就算是資產負債比例我們很多地產公司也達到70%以上,這樣有多危險相信不需要我再多說。香港地產四大天王為什麼能做得好,存續了幾十年,就是因為保守,它們不是借不到錢而是故意不借,因此資本負債比例隻有25%左右,此外還有現金,占資產的比例為10%以上。控製這麼多現金幹嗎?就是為了保守。

衡量一個真正偉大企業的標準,不是看它在經濟好的時候能夠賺多少錢,而是看它在經濟大蕭條的時候,碰到危機衝擊時能夠不倒閉,這也能體現企業家真正的水平。所以我也要把“保守”這兩個字送給我們中國企業家,千萬不要告訴我你的企業有多大,那真的不重要,如果你能做到碰到經濟蕭條跟大危機從容應對而不倒閉,這才是真正的企業家的情懷、企業家的精神。

針對李嘉誠保守的性格,和他為什麼決定投資到英國,我們做了一係列的分析。在我看來,李嘉誠是一個純粹的商人,他的整個思路就是回報率不好的項目一腳踢開,回報率好的項目加緊投資。因此表麵上看起來是李嘉誠拋棄中國資產去英國,實際上他是在貫徹自己的這麼一個理念——提高投資回報率。不管這個投資在什麼地方,在英國也好,在中國香港也好,在中國內地也好,反正他隻是努力地追求投資回報率。那什麼叫投資回報率?說白了就是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