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沒有蕭條的行業:李嘉誠的排兵布陣(2 / 3)

我曾在電視節目裏一再告訴各位,企業的利潤是真正的內需,隻有企業能夠獲得利潤它才能夠茁壯成長,經濟才能夠得到發展。因為隻有企業賺到大錢它才可能給員工加薪,員工才可能有更多的錢去消費。隻有企業能夠賺到更多的錢,政府才能夠收到更多的稅。隻有企業賺到更多的錢,股價才會上漲,老百姓的財富才會增加,消費也才會增加。也隻有企業能夠賺到大錢,它們才會增加轉投資。所以整個國家的消費跟投資和企業的利潤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因此依照李嘉誠這種保守的性格,他所追求的不是企業規模的增長,不是有多大的地塊,不是有多麼龐大的商業帝國,而是隻有一個目標——增加利潤,也就是提高企業的投資回報率。

那麼我們先看看他所拋棄的這幾個資產具體是什麼樣的情況。第一個是百佳超市。香港有四大超市,百佳、屈臣氏是李嘉誠的,此外還有萬寧和惠康,其中百佳占了市場份額的33%,這個比例是相當高的,但是回報率卻一點都不高,隻有3%。這個回報率對於李嘉誠來說是不可忍受的。下圖所示為李嘉誠控製的每一個行業的投資回報率(也叫毛利率),其中地產最高,是53%,基建(此處的基建是指天然氣、水跟電)其次,達42%,碼頭是24%,能源是13%,零售是7%,電信為5%。

百佳超市3%的毛利率實在是太低了,與李嘉誠旗下的地產和基建簡直不能比。所以作為一個保守的隻追求利潤的企業家,李嘉誠一定會把它一腳踢開。這樣做有什麼結果呢?我們做了一個測算,賣掉百佳超市可以使李嘉誠整個零售業的回報率從7%上漲2個百分點,變成9%。而且李嘉誠還有一個新的計劃,就是要對屈臣氏進行處理,可能賣掉,也可能分拆上市,但是目前未定,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第二個是嘉湖銀座廣場。這個廣場位於元朗,元朗在香港是所謂的貧民區。嘉湖銀座廣場出租率高達95%,但是回報率非常低,據我們測算隻有3.8%。這樣的回報率是李嘉誠絕對不能忍受的,而且因為位於貧民區,就算是你再努力經營它的回報率也很難上升。所以我非常理解李嘉誠的做法。賣掉嘉湖銀座廣場之後,李嘉誠整個地產業回報率還要增加2個百分點。

第三個是廣州西城都薈廣場。這個廣場最初設計就有問題,在一個批發市場旁邊搞了一個高端購物廣場,所以到目前為止隻出租了75%的店麵,回報率也隻有3%而已,未來的狀況也並不樂觀。因此李嘉誠當然會把它一腳踢開。

最後一個是上海東方彙經中心。這是一個辦公樓,2012年開始招租,最初預計租金每平方米每天能夠收15~20元,可問題是附近的頂級寫字樓金茂大廈也不過收9元而已。坦白講李嘉誠最初的投資金額並不大,大概總共隻投資了16億而已,即便像金茂大廈一樣租金收到9元/(平方米)也應該是不錯的,這樣回報率可以達到18.75%,這在中國來講算是一個相當不錯的物業。那麼這也是為什麼媒體又報道說這個項目不一定會賣。《中國經營報》2013年9月14日報道說,“長實管理層對東方彙經中心項目仍秉持著長期持有的傾向,目前尚未有任何出售的決定。”隻要它的回報好、利潤高,李嘉誠就不會賣、就會保有。那麼還會不會有出售的官方決定呢,我們拭目以待。

李嘉誠對這4個物業的處理,完全符合我們之前所做的分析:李嘉誠是一個性格保守的純粹的商人,追求利潤是他的唯一目標,所以投資回報率低的項目才會被他一腳踢開。

那麼為什麼媒體又評議說李嘉誠不想在內地搞房地產了?真是這樣子的嗎?請記住,我一再重複的是李嘉誠絕對不是想把自己變成一個房地產大王,他唯一的想法就是這個項目的利潤高不高。比如說融創中國用21個億買下北京三環邊農展館的土地,這塊地價格相當高,同時還要負擔28萬平方米的醫院的用地跟建築,你說李嘉誠會不會做?他當然不會。還有新鴻基在上海的徐彙區也要了一塊地,買地就花了217個億,等它都建好可能要花400個億,而且其中60%的麵積持有時間不能低於10年。我們以新鴻基拿到的這塊地做了一個估算,它的回報率大概隻有5%,收回成本要20年。那我請問你,5%回報率的項目李嘉誠會不會做?不會的,這就是他為什麼不去跟新鴻基競爭拿上海徐家彙的地。那他又為什麼不跟融創中國競爭,投資21個億拿下農展館的地呢?這塊地是住宅用地,按照我們的計算,如果這麼多錢投下去,每平方米樓麵價格就是7萬,如果再把別的費用都加進來,每平方米要賣到15萬。請你想一想李嘉誠會不會做?我相信一定有人會做,但是他不會。為什麼?農展館附近的二手房4萬元/平方米,就算你要建一個超級豪華大廈,那麼價格翻一番能賣到8萬就不錯了。當然,賣到15萬也並不是不可能,可你有沒有想過壓力會有多大,這個回報率說不定就是負的,除非你對未來有著莫名其妙的樂觀,除非你認為北京房價會像坐火箭一樣的漲,你才有可能會做這個事。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他不會拿下農展館的地,因為樓麵價格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