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沒有蕭條的行業:李嘉誠的排兵布陣(3 / 3)

這麼一來你會發現李嘉誠並不是像有些媒體所說的那樣要退出中國地產,他不是要離開,而是他隻有一個商業思維,他才不想成為什麼地產大亨、電信大王,或者是哪裏的大佬,他隻有一個考慮,那就是回報率,也就是利潤。

那他為什麼要到英國去投資呢?請記住,李嘉誠旗下第二重要的就是基建,包括天然氣、水跟電,回報率是42%,是非常穩定的回報。而且英國剛剛經曆過大蕭條,現在買很便宜,所以這個時候不買還要等到什麼時候再買?舉一個例子,你賺20塊錢的話回報就是20塊,那麼如果你投資100塊回報率就是20%,投200塊呢,回報率隻有10%。如果投50塊錢呢,那就是40%的回報率。所以,如何能夠有高的回報率呢?那就是你的投資金額越少越好,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李嘉誠的整個基建業就是42%的回報率,所以對他而言,為什麼不投資50塊買英國的這些基建項目呢?

近幾年李嘉誠總共在英國投資了4000億,其中700億收購了英國的電網,290億收購了水廠,還用77個億收購了天然氣。我認為他這些投資一定是因為投資金額很低,因而回報率自然提高。所以這就是李嘉誠的經營理念,如果投入50塊就能夠賺到20塊的話那就是40%的回報率,他為什麼不做呢?所以他投資4000億到英國,這不是不可以理解的,因為這完全符合他的經營理念。

可能有人會問我這樣一個問題:“李嘉誠旗下的電信業的回報率隻有5%,既然回報這麼差,他為什麼還會投入這麼多的錢去做電信呢?”我要提醒各位,李嘉誠投資電信和投資所謂的基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之所以投資基建是因為之後能夠取得長期穩定的回報。投資電信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他根本不是為了持有,而是為了賣而去買。1991年李嘉誠投資了英國移動業務,1993年收購了移動網絡orange,前後總投資84億港幣。當時很多人對此都不看好,但就是這個項目覆蓋了英國98%的人口。可想而知,這是一個多麼好賣的項目啊。最後,一個買家來了——1999年德國曼內斯曼鋼鐵公司看上了它,最後花1180億港幣買下來。從1991年的84億港幣買入,到1999年的1180億港幣賣出,表明每一年的回報率高達39%,接近40%,這和他的地產、基建是不相上下的。所以最後你會發現,表麵上看起來李嘉誠的電信業務回報率隻有5%,但這隻是長期持有的回報,一旦低買高賣,回報率就會有大幅度的躍升,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企業戰略。

最後我們再來總結一下,在李嘉誠的所有業務中,地產是最好的,商業地產隻租不賣,整體回報率超過50%;其次是基建,除了控製香港的基建之外還大量轉戰歐洲,所以繼續維持40%的回報率;再次是通信,通過低買高賣可以使回報率從5%暴漲到39%;最後是所謂的較差的零售,雖然隻有7%的回報,但是賣掉百佳超市後可使整個零售業的回報率增加。有消息稱,李嘉誠2014年也有可能對屈臣氏做新的處置,這不是不可能的,把回報率低的業務踢開,然後隻做那些回報率高的項目,這完全符合他的商業理念。除了上述幾項業務外,還有能源和港口,目前還沒有看到他有什麼新的、大的計劃。但我相信在我們不知道的當兒,他可能正在開始下一輪的投資行動,而且目的很單純,就是要拉抬企業利潤,提高回報率。這才是一個有序經營保守企業家真正追求的目標,這一點值得我們內地企業家學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