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慶曆新政(1 / 2)

慶曆三年。

九月。

宋仁宗詔輔臣及知雜禦史以上官員在天章閣朝謁太祖、太宗禦容,並觀賞祥瑞之物。隨後,宋仁宗問了些防禦邊關的戰略,許久才結束。

五年前,黨項人李元昊建立西夏國。一年前,李元昊率軍進攻大宋,兩軍交鋒,宋軍大敗。西夏趁士氣大振,繼續揮兵南下。於此同時,之前與大宋互不侵犯的契丹也很亂對大宋發動進攻。大宋腹背受敵,最終,以歲納銀、絹等物平息。

外患已讓宋仁宗頭疼不已,內憂更讓他寢食難安。大宋官員俸祿不低,官員又七十歲才致仕,因貢舉考試或者蔭封被授予官職的人數越來越多,朝廷每年需要支付大筆俸祿來養活官員;而大宋吸取唐朝滅國以及五代之亂的教訓,改府兵製為募兵製,朝廷根據將士們的等級也需支付不同程度的俸祿。冗官、冗兵、冗費問題日益嚴重,財政吃緊,兵變、起義不時發生。如此內憂外患嚴峻的形勢下,改革勢在必行。

數日後。

宋仁宗召見參知政事範仲淹、樞密副使富弼等人,因樞密副使韓琦上月十八日受詔宣撫陝西並未參加。宋仁宗賜座。眾人落座後,宋仁宗帶著濃濃的期盼對眾人道:“我朝立朝已八十三載,內憂外患日益嚴重,朕欲除舊革新,還望諸位卿群策群力,進言獻策。”說完命宦官在每人麵前的桌子上放置紙筆,道,“諸位卿可針對時弊暢所欲言,寫下革新之策,我們共同探討一番。”

眾人惶恐,麵麵相覷,不敢當麵指陳。

範仲淹知道宋仁宗求治心切,但此時隨意寫出的內容並未斟字酌句,隻怕有些唐突,猶豫片刻,起身行禮道:“啟稟官家,此事非同小可,倉促寫出來的革新之策隻怕不能盡善盡美,還望官家容臣等回去好生思量一番,寫好後再呈送禦前。”眾人見範仲淹出頭,隨聲附和表示此事幹係重大,必須回去想清楚再寫。

宋仁宗道:“既如此,那諸卿回去寫完再送來吧。”

眾人行禮告退。

隨後,範仲淹、富弼共同起草了一份奏章《答手詔條陳十事》呈送禦前。針對時弊,奏章列出十條問題並提出改革舉措,分別為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明黜陟指出:目前文官三年一升遷,武官五年一升遷。不限朝廷內外,不問勞逸,賢能的、不肖的,年限一到就齊頭並進得以升遷,這樣會導致大家素飧屍祿、安居其位而無所作為。人人因循守舊,不再勤奮努力,以後誰肯為官家振興公家之利,拯救生民之病,去除政事之弊,修整綱紀之壞呢?他們建議今後兩地臣僚有大功大善者,就加官進爵;無大功大善,不能因年限熬到了就加以升遷。同時,還要對官員們進行考核。如此,人人自勸,天下興治,則前王之業,祖宗之權,會再在官家手中得以振興。

抑僥幸指出:公卿的子弟可以沿襲爵位,自從宋真宗因太平盛世之樂與臣子共同慶賀,恩意漸廣,兩省到知雜禦史以上,每次遇到南郊大典,就允許他們奏請一個兒子授予京官,少卿、少卿監等官員可以奏請一個兒子授予虛銜。正郎、帶職員外郎,以及諸路提點刑獄以上官員,每次遇到南郊大典,也可奏請一個兒子授予齋郎。再加上每三年一次的貢舉考試招錄的官員,發展到宋仁宗時期,官員越來越多,由於宋朝官員俸祿比較多,所以大宋在俸祿支付方麵的開支越來越大,如此大的財政缺口勢必要從百姓身上剝削。冗官問題日益嚴重,限製官員人數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