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守安道:“這有何難,我了解啊,我可以給你畫一張地圖。”
蘇軾急忙拿來紙筆,讓鄧守安畫下廣州城的大概布局和城外水源山巒的大致情況。鄧守安畫好後,指著城外一處:“這裏是蒲澗山,蒲澗山有滴水岩,可將這裏的水引入城中,距離不到二十裏。”
兩人開始詳細規劃工程方案,經過幾次商議修改後形成了一套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在蒲澗山滴水岩下放置一個大石槽,砍伐五管大竹分別將其與石槽拚接起來,用麻繩纏住固定,再用漆塗一下,隨地高下,直入城中。這樣大石槽的水就被這些大竹子分散成五路,分別流入城中各處,然後再在城中置備小石槽儲水,以方便百姓汲取水源。建好以後,需派人定期巡視、更換破損竹管,以便可以長久地使用下去,而費用問題可以通過置辦田產收租來解決。此外,蘇軾還建議在每根竹竿上須鑽一小眼,如綠豆大,用小竹針塞進去,用來驗證竹竿通塞,如此便可隻替換部分堵塞的竹竿,不用全部替換,節約維護成本。方案既定,兩人又預估了一下預算,以便以最少的成本完成最大的工程。
萬事俱備,蘇軾一連給王古寫了數封信,將自己對抗瘟疫的經驗和藥方、鄧守安對廣州容易感染疫病原因的分析、他與鄧守安籌劃的廣州引水入城工程的具體實施方案、建議王古仿製他當年在杭州創辦安樂坊一樣也籌備一間病院收治病人等諸多事宜盡數寫在信中寄往廣州。
王古收到蘇軾的信件後,開始著手醫治病患、抗擊疫情、籌備病院、改造供水等諸多事宜。
不知不覺已至六月,在蘇軾的幫助下,廣州的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製,而引水入城工程也已實施大半即將完工。雖然蘇軾在信中再三要求王古千萬不要透漏是自己的幫忙,以免被朝廷知道連累於他,但是此等善舉怎能就此埋沒,王古還是將此事公之於眾,廣州城的百姓皆對蘇軾和鄧守安感恩戴德。
與此同時,惠州的兩橋一堤工程皆於本月修建完畢,百姓對蘇軾等人感激不盡,功德相互傳頌。蘇軾對此甚為開心,當即作《兩橋詩(並引)》、《兩橋詩,東新橋》、《兩橋詩,西新橋》以記之。
就在滿城歡慶,共賀兩座橋建成這一盛事之時,惠州也爆發了瘟疫……
。您提供大神硯曦瑤的軾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