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向蘇軾求學的書生、與蘇軾交好的百姓聽聞有人帶著官兵氣勢洶洶地朝倫江驛館後走去,皆放下手頭的事情匆匆奔來。大家陸續趕到時隻見驛館外一片狼藉,衣物散落一地,蘇軾、蘇過正蹲在地上狼狽地撿拾。
張中一路小跑趕來,見到此景怒火中燒,雙拳緊握走到那官員麵前。張中見那人官服顏色比自己官階略低,於是質問道:“你是何人,竟敢如此放肆!”
那名官員重複道:“本官是奉提舉荊湖南路常平董必董大人之命來此巡察。蘇子瞻區區罪臣豈有資格住在驛館?”他看了眼張中的官服,“你是此地軍使?”m.X520xs.Com
“本官正是昌化軍軍使張中。”
“原來是張大人。我剛才聽聞張大人隨意收留罪臣入住驛館,還幫他修繕房屋,你就不怕朝廷怪罪嗎?”
蘇軾急忙解釋:“你誤會了,我住進驛館是去年七月,張大人去年八年才到任。他並未收留我,你若不信可以隨便找人核實。”
“就算沒有收留,修繕房屋也是事實,張大人你就等著朝廷處罰吧!”官員說完帶領官兵離開了。
黎子雲、黎子明、王霄、王介石等人快步上前幫忙撿拾散落一地的衣物。張中看著官兵們漸行漸遠,氣憤道:“蘇先生遠居儋州,他們竟然還跨海追來,真是欺人太甚!董必也是個膽小鬼,有本事自己來,連渡海的勇氣都沒有,派個手下過來狐假虎威算什麼本事!”(宋人習慣性稱昌化軍為儋州)
蘇軾歎息道:“董必沒來也好,他若來了,說不定就不是驅趕我們父子這麼簡單了。”
董必本來是打算親自前往整治蘇軾,隻不過他的屬下彭子明勸說凡事不要做得太絕,得饒人處且饒人,建議派人來這兒察看一下蘇軾的情況,如果蘇軾又被官員收留就將其趕出來便是。董必思索許久最終還是采納了彭子明的建議。而董必的突然巡察也絕非偶然,去年十一月廣西路經略安撫司走馬承受段諷將張逢接待蘇軾、蘇轍,以及為蘇轍租房等諸多事宜上報朝廷,於是朝廷下詔派董必來雷州巡察核實情況。董必在雷州調查完情況,將雷州知州張逢同本州官吏至門首接見接見蘇軾、蘇轍,次日與二人聚會,還讓他們倆暫住在監司行衙等事上報朝廷,隨後又將昌化軍軍使張中為蘇軾修繕房屋一事也上報朝廷。
倫江驛館不能住了,蘇軾、蘇過無家可歸,於是大家紛紛熱情相邀讓父子倆住進自己家皆被蘇軾拒絕,怎奈大家盛情難卻,蘇軾隻得同意借助一段時間,等找到了住處便會離開。蘇軾想著既然此生要在此過完一生,借宿隻是權宜之計,長久打擾多有不便,於是決定如惠州一樣在這裏建一座房子。由於他帶來儋州攜帶的錢物極少,百般思量後決定城南桄榔林中建房。儋州之人知識匱乏,蘇軾的到來讓書生們看到了希望,於是紛紛聚集於倫江驛館向蘇軾求學,更有書生王介石從潮州跨海而來。蘇軾見此地學風不振,也樂於傳道受業解惑。如今蘇軾無家可歸,欲在桄榔林中建房,學生、百姓們聞訊不遺餘力地施以援手,連張中每逢衙門無事時也親身相助。一個月的時間,一座簡陋的茅草屋拔地而起,蘇軾開心不已,為這座茅草屋取名“桄榔庵”,並作《桄榔庵銘並敘》以記之。桄榔庵雖破,但終歸有了棲息之所,蘇軾凝望片刻,賦詩一首:“朝陽入北林,竹樹散疏影。短籬尋丈間,寄我無窮境。舊居無一席,逐客猶遭屏。結茅得茲地,翳翳村巷永。數朝風雨涼,畦菊發新穎。俯仰可卒歲,何必謀二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