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鋒小說是中國當代文學中一股重要的創作潮流。死亡敘事明顯地影響了它的思想價值和美學品格,對死亡主題的深度開掘便是其最突出的特征之一,顯示了其存在主義的哲學傾向和現代主義的審美特質。分析先鋒作家的死亡敘事對理解先鋒小說和先鋒作家意義重大,雖然這些年來的先鋒小說研究對死亡問題多有涉獵,但專門的、係統性的研究還很少有人去做。在這一領域繼續開掘不但有其必要性,而且也還有著較大的深入與升華的空間。

胡西宛博士的新著《先鋒作家的死亡敘事》,就是以死亡為切入點對中國當代先鋒作家創作進行的專題研究,也可以說是他通過研究先鋒作家的小說創作而進行的對死亡問題的認識。作者由此入手,為我們打開了一個豐富而奇異的藝術世界。作者以中國當代先鋒作家有代表性的小說文本中對死亡題材和死亡主題的表現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體現的價值內涵、敘述模式、美學品格以及先鋒作家對死亡的藝術表現的文學史意義等方麵的分析,指出先鋒小說的基本價值內涵是多元的世界觀念、關於生命體驗與存在意義的探索、人性批判和社會批判。先鋒小說對死亡的敘述在敘述幅度和敘述頻率、寓言性和意象化追求等方麵有相同的趨向,同時先鋒作家又表現出各自的個性化特征;死亡敘事的理性化、平麵化、開放性特征以及審醜意識、異於傳統敘事態度的零度介入姿態,使先鋒小說呈現出智性悲劇的美學特征。先鋒小說對死亡的表現,強化了中國文學在主題和題材上的弱項,提升了中國當代文學的思想力和美學品格,先鋒小說通過對死亡的敘述,建立了一種價值發現模式。作者同時也對先鋒小說提升哲思境界的問題、其主體價值的單麵性和異質性以及藝術表現的極端姿態等問題作出了獨到的分析和評價。

本書是胡西宛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後完成的。在論文答辯過程中,答辯委員會對這篇論文的觀點和論述作了充分肯定。答辯委員會在答辯決議中認為:“胡西宛的論文《先鋒作家的死亡敘事》以中國當代先鋒作家的死亡敘事為研究對象,對其基本主題、敘述模式、美學品格以及死亡敘事的價值和意義等方麵進行了探討。研究先鋒作家的死亡敘事,有助於從整體上解讀當代中國先鋒文學的根本特質,揭示先鋒小說內部的諸多奧秘,該選題很有意義與價值,也具有相當難度。該論文論述框架設計合理,對論題的探討立體而深入,具體分析細膩而見功力,在細讀大量文本和掌握翔實材料的基礎上,揭示了當代先鋒文學思想文化的深度及其內在困惑,解釋了先鋒作家死亡敘事話語的構成機製,闡明了先鋒小說審美風格的新異性,肯定了先鋒小說由此給中國小說在觀念價值、藝術風格和表現方法上提供的新質。論文的問題與結論均富有新意和啟發性,行文樸素,文風紮實,體現出作者良好的研究能力和寫作水平。”

記得有人說過:“對於不少人來說,博士論文將會是他們學術生涯當中的一座高峰。”此話信然,但我並不喜歡。我不認為“誌在千裏”、“壯心不已”僅僅是那些“老驥”們的專利,我希望它們屬於更多的人,其中自然也包括像胡西宛博士這樣的中青年學者。博士論文對他們來說,無非是一個“再出發”新起點,而真正的學術高峰應該在將來。生命固然有限,但人類對於生命的認識卻是無限的。

是為序。

張健

2010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