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順勢而為事半功倍2(1 / 2)

從尊道貴德這個角度看,秋雨與天下萬物極不和諧。不和諧,是秋雨來的不是時候。秋天,不是生發季節,而是收斂的季節。秋風秋雨,沒有也不能催生天地萬物,也來的不是地方。此時此地是由於“晚來風急”,已是“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傷感之地,你秋風秋雨在黃昏時來臨,而且,點點滴滴,下個沒完沒了,使得憔悴的黃花更是風雨飄零。黃昏的秋風秋雨不但沒有滋潤憔悴的黃花,反而將其撕裂得支離破碎!有什麼再生之道德呢?前麵講道德養育萬物,萬物才會尊道貴德,而反過來,道德沒有養育萬物,萬物也定然不會尊道貴德。現今的秋風秋雨不但沒有滋潤黃花,反而將黃花撕裂浸泡得零落成泥,那麼此時的黃花何當以報?道德養育萬物,萬物尊道貴德,以至天下和諧,是相輔相成的。有養育之恩,才會收獲湧泉相報之德。

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又是和諧的。秋風秋雨與詞人的冷清、孤寂的心境是和諧的。

詞人處在“乍暖還寒”“最難將息”的肅殺季節,麵對“滿地黃花堆積”的淒涼景象,陷在“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苦悶之中,這時,好雨知時節,當“愁”乃發生,這黃昏時的點點秋雨隨著秋風更加催生了詞人的孤獨、淒苦之情。詞人按捺不住這淒風苦雨觸動而萌發的悲涼之情,自言自語地、輕聲輕氣地、有氣無力地道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詞人孤獨無助,淒風苦雨催生了詞人悲涼之情。詞人將悲涼之情寄托在淒風苦雨之上,與淒風苦雨共嗚咽!

自然界如此,人與自然也如此,人與人也依然。我們讀讀《道德經》五十五章會深有感觸。

“含德之厚,比之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這段話主要告訴我們,品德高尚的人能與世界和諧相處。老子用嬰兒比作“含德之厚”的修德之人,骨弱筋柔沒有危險的原因是不會對客觀世界構成威脅,如此客觀世界也對嬰兒抱持寬容之心,從而和諧相處。

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那些性格內向、比較軟弱也善於示弱之人。對身邊的人不構成威脅或壓力,周圍的人也就對這些人很包容。孟子說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就是這個道理。反過來講,那些鋒芒太露的人反而隱患多。

三十年改革開放能取得輝煌成就,尊道貴德也是功不可沒。尊道就是尊天下和諧之道,貴德就是貴和能生財之德。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提出利用相對穩定的國際和平環境,加快我國的國民經濟建設,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我國經濟在極其落後的情況下,利用較好的國際和平環境有了高速發展。在改革開放三十年後的今天,在我國經濟取得輝煌成就的今天,在夾雜著“中國威脅論”的噪聲中,我們又提出了睦鄰、富鄰,構建和諧世界的理念,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進一步騰飛營造和平環境。前者是在我國國民經濟落後的情況下利用國際和平環境,後者是在我國國民經濟取得輝煌成就的情況下,為了保障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構建和諧環境。總的思想是一致的,發展需要和平環境。尊道貴德就是利用、創設和諧環境發展事業。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天下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令而常自然”。由此可以看出道、德、物、形與天下萬物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萬物生長離不開道、德、物、形,道、德是萬物生長的本質因素,是內因;物、形是萬物生長的輔助性因素,是外因。事物生長必須尊道貴德,離開了道、德。萬物無以為生,無以為長。

現在講第二個問題,尊道貴德,和諧發展。

老子說,“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老子這段話的意思,概括講就是尊道貴德,和諧發展。

怎樣做到尊道貴德呢?用老子的話說就是“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促使萬物生長發育,促使萬物自立成熟,促使萬物得到滋養與保護。就是前麵講的為事物自然生長創設和諧空間。如中醫治病就是尊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之道,貴在利用患者自身免疫力與生發功能之德。注重調養,辨證施治,陰陽平衡。如得了肝病,而中醫根據五行相克的原理,可能不去醫治肝,而用藥偏向脾胃,因為肝屬木,脾胃屬土,木克土,肝有問題,下步可能影響胃,所以中醫就醫治胃,固守胃,防止肝病向脾胃漫延。如肺屬金,肝屬木,金克木,現在得肺病了,有可能影響肝,要治好肺,就先固守肝,保證肝不受肺病影響。中醫對大、小、疑難病症都隻需望、聞、問、切。據說高明的中醫隻要看看你的人中,就知道你是否有病及性命幾何!你是女性,他可以從人中長、寬、深判斷你的生育能力,當然是“玄之又玄”。中醫治病,利用相克相生的原理,注重防治。注重調養,病治好了,又不產生任何副作用,這就是尊道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