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劉邦項羽與知人知己1(1 / 2)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人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天配,古之極。

這一講,我們主要結合劉邦的用人之道來解讀“知己知彼”、知人善任的意義,因為本書的主旨是“老子可以這樣讀”,為了不偏離這個主旨,還是以《道德經》三十三章的內容為綱,分四個層次論述。

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人都說,漢高祖不學無術,是個混混,連他的父親也看不上他,但是,他卻在四年楚漢之爭中戰勝了項羽,統一天下。他的成功,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善於用人。他說,“失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扶百姓,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子房長於謀劃,劉邦用其作智囊;蕭何善於管理,劉邦用其管家;韓信會帶兵,劉邦拜其為大將軍,讓三傑各顯所長。在使用陳平的問題上更顯示了劉邦的容人之量,用人之道。陳平是一位有爭議的人,其一說陳平人品不好,在家時與其嫂子有曖昧關係。其二,反複無常,先後效力於魏王、項羽。其三,收受賄賂,錢給得多的人,得到的好處就多,錢給得少的人,得到的好處就少。對於這樣的人在當時楚漢相爭的情況下,劉邦用其謀略之長,而避其短。事實證明,在楚漢相爭中陳平功不可沒。劉邦總結項羽失敗的原因就失敗在用人上,連一個範增都用不好。

劉邦有容人之量,用人之道,其可貴之處在於有知人之智,知己之明。現將劉邦彌留之際與呂後的一段關於臣相安排對話抄錄在此,以饗讀者。呂後看著彌留中的劉邦,問他死後人事的安排:“蕭相國死後,由誰來接替呢?”劉邦說曹參。呂後問曹參之後是誰,劉邦說:“王陵可以在曹參之後接任,但王陵智謀不足,可以由陳平輔佐。陳平雖然有智謀,但不能決斷大事。周勃雖然不擅言談,但為人忠厚,日後安定劉氏江山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呂後又追問以後怎麼辦,劉邦有氣無力地說:“以後的事你不會知道了。”劉邦駕崩於公元前195年,即高祖十二年的四月二十五日,呂後也在周勃執掌太尉之職之前就離世了。以後漢家發生的故事,證明了劉邦的先見之明。

二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劉邦登基,冊封了蕭何等二十位功臣,之後,其他功臣的功勞一時難分出甲、乙、丙、丁來,冊封工作暫停。在以後的時間裏,很多功臣經常聚在一起議論紛紛,劉邦見此很納悶,就問張良,這些功臣要幹什麼?張良告訴劉邦,這些功臣要造反。劉邦很害怕,問張良怎麼辦?張良問劉邦,“這些功臣你最憎恨誰?”劉邦說,“我最憎恨雍齒,我恨不得殺了他。他雖然功勞很大,卻總以功臣自居,蔑視我,經常使我很難堪。”張良說,“你就先冊封雍齒吧。”劉邦對張良言聽計從,就先冊封了雍齒。雍齒冊封後,其他功臣的怨氣也順了。他們想,雍齒這樣一個劉邦不喜歡的將軍都能封官,還會少得了我們的一官半職嗎?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劉邦識時務,能控製自己的情緒,不以自己的好惡來幹擾自己作決策,功臣不論功行賞是不行的,這是時務,他封了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將軍的官這是造勢,造就了功臣們認為雍齒這樣的將軍都能論功行賞,我們自然少不了一官半職這樣一種大勢,也自然達到了勝人的目的,控製了局麵,控製了功臣們的躁動,功臣們再也不像從前一樣,一天到晚聚在一起謀劃冊封之事。劉邦就這樣無聲無息地平息了一場可怕的動亂。

在對待季布與丁公的問題上更能顯示劉邦的“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的過人之處。季布與丁公是同母異父兄弟,早年均為項羽的大將。季布曾幾次率領大軍追擊劉邦,幾乎要了劉邦的性命。而丁公也曾率領大軍追擊劉邦,隻不過是丁公在追擊劉邦時曾放劉邦一馬,使劉邦逃過一劫。劉邦登基後曾想處死季布,但轉而一想,天下已定,治理天下,要的是忠誠。季布雖然使自己幾乎喪了性命,但卻表現了其對項羽的忠誠。丁公雖然對自己有恩,但卻失卻對項羽的忠誠。對此,劉邦封季布為郎中,以顯示其忠君之品德。丁公原本想季布都有封賞,我丁公與劉邦有恩也少不了封官。殊不知劉邦將其送到了黃泉路上。在對待這兩個人的態度上,顯示了劉邦識時務,造時勢,順勢而為的智慧。國家統一後,要的是忠誠,他能控製自己的情緒,封了憎恨之人的官,要了於己有恩之人的命,他這樣做的目的是要警告那些企圖不軌的狂妄之徒,要造就—個每個功臣都要對劉氏江山盡忠的偉大時代。這就是“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的智慧,要控製、戰勝別人,首先控製、戰勝自己,然後造勢,利用時與勢來控製、戰勝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