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四,“善用人者為之下”,劉邦的用人之道就是“善用人者為之下”。劉邦集團人才濟濟,眾星拱月,劉邦的光環湮沒在群星閃爍之中。而項羽那裏是月明星稀,隻知項羽的驍勇善戰,能征慣戰,而其他將帥的光環都湮沒在項羽的光環之中。項羽頂多隻能稱一個傑出的軍事家,一個千古不二的神勇將軍。他的所作所為,是在戰場上顯示自己的神武,讓將帥們折服在其神武的光環下,沒有給群星表演的舞台,不能激勵群星為西楚霸業出謀獻策,奮鬥終生。古語講,“大勇不鬥”,大勇的人不用自己衝鋒陷陣。你看項羽已是山窮水盡了,還不忘表現自己的神勇。在烏江邊上,還要秀它一把。項羽對他的部屬說:“今天要決一死戰,與敵軍痛快地打一仗。”漢軍把他們重重包圍,項羽對他的騎兵說:“看我為你們斬他一名將領。”接著大聲疾呼,策馬飛奔,手起刀落,漢將人頭落地,奔突衝殺,又斬殺了一名漢軍都尉,殺死漢軍幾十人。此時,項羽得意地對他的騎兵說:“怎麼樣?”手下都敬佩地回答:“就像您說的那樣!”這就是項羽,做將軍可以,做政治家還得學習。像《為學》裏的那個西蜀富和尚那樣,隻想顯示自己的富有,被自己的“富有”禁錮在現實的滿足之中,缺少進取精神,無謀略天下抱負,沒有像西蜀的那個窮和尚那樣,不安現狀,善於進取,窮則思變,善借外物。致使西楚霸業終將一木難撐而轟然倒塌。
“不失所者久”,是謀事在人,“死而不亡者壽”是成事在天。
劉邦“不失所者久”,善於用人,奠定了劉氏江山幾百年的根基。劉邦離去後,周勃平定了呂氏之亂,使劉氏江山繼續姓劉。漢武帝勵精圖治,使劉氏江山如日中天。光武帝劉秀打著劉氏大旗終將使旁落的劉氏江山又回到了劉氏手裏,繼續姓劉。以致後來的劉備,窮到賣草席子,還要稱之為是劉邦的子孫,要恢複漢室,這就叫“死而不亡者壽”,叫做成事在天。隻是到了劉備那裏,劉邦那“天”確實罩不住了,才使劉備“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帶領中國**人浴血奮戰,建立了新中國,使中國人民站了起來,這是“不失所者久”,叫做謀事在人。**去世幾十年了,中國**人,還是高舉**思想的偉大旗幟,沿著**開創的革命道路奮勇前進,這就叫做“死而不亡者壽”,這就叫做成事在天。
鄧小平領導中國人民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富起來,這就叫做“不失所者久”,叫做謀事在人,今天,鄧小平離去了,中國**人仍然繼續帶領中國人民,推進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這就叫做“死而不亡者壽”,叫做成事在天。
商業領域裏,很多百年老店,創業的成功是謀事在人的成功,是“不失所者久”,善於用人的成功。守業的成功是成事在天的成功,是“死而不亡者壽”的成功。
“不失所者久”,是創業時善於用人,而“死而不亡者壽”是當年的創業者們不但善於用人創下了基業,而且創下了未來基業發展所依賴的文化,這些文化使後來的守業者能依照創業者所指引的發展方向光大基業。守業者沿著先輩指引的方向,借助先輩開創基業而建立的豐功偉績而光大基業的過程,就是“死而不亡者壽”的過程,就是成事在天的過程,就是老子所說的無為而治的過程,就是“不知有之”的“太上”境界。
劉邦從最初的一個混混,最終混到一代開國之君,其用人之道,其知人知己的智明,我們不得不為之敬佩。反觀項羽的失敗,由於用人的失策,由於剛有餘而柔不足而導致西楚霸業付之東流,我們又不得不為之惋惜。而《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儼然一個項羽第二。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都與其性格有關,都與其用人失策有關,關羽的悲劇進一步告誡我們要想事業的成功,不可不思考“謙受益,滿招損”的古訓,不可不思考謙虛、謹慎的教誨。欲知其詳,請聽第十二講:“大成若缺”,關羽沒有讀懂。小說.老子可以這樣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