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致虛守靜與格物致知1(1 / 2)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日靜,靜日複命,複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我們經常喜歡講一句話,我心裏靜不下來!心裏為什麼靜不下來呢?就是心裏有事,心裏有事就是心裏不是空寂寧靜的,甚至亂成一團麻,理不出頭緒來,越理越亂,越剪越生。“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李唐後主因為心裏有國愁家恨。離愁別恨,所以心裏無法平靜下來。而我們經常用來勸解別人解脫痛苦時喜歡用的一句話,就是不要去想它。這不要去想它,就是清淤,讓淤積在心裏不痛快的事排泄出去,使它忘記。忘記了就從心裏排泄出去了。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現象,也是我們每一個人不可能沒有經曆的事情。

我們還有這樣一句口頭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為什麼當局者是迷惑的,而旁觀者又是清醒的?就是當局者心裏有事,而且是難以排解的揪心事。對弈雙方太看重輸贏了,彼此挖空心思,算計對方。旁觀者超脫雙方廝殺之外,輸贏對旁觀者來說是過眼煙雲,心裏無任何負擔,所以旁觀者是清醒的。而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犯的錯誤就是自己心裏有事或者是先入為主,或者是無暇他顧,致使自己被各種現象蒙蔽,不能對各種現象進行深刻認識,不能作出準確研判,才導致自己產生主觀失誤。由此,老子告誡我們要準確認識客觀世界,就必須做到:“致虛寂,守靜篤”。為了幫助我們準確理解“致虛寂,守靜篤”的意思,我們有必要溫習《道德經》十六章內容。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日靜,靜日複命,複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追求“虛”達到了極點,堅守“靜”達到了至誠。萬物都在蓬勃地生長,我從中觀察到了它們複歸的規律,世間萬物紛繁成長,各自又複歸於它們的原來的根底。複歸根底就叫做清靜,清靜就叫做複原本性,複原本性就叫做常理,通曉常理叫做明白。不了解常理,為所欲為必有凶險。通曉常理就會寬容,寬容才能大公無私,大公無私才能全麵周到,全麵周到才會合乎自然,合乎自然才能歸於正道,歸於正道才能保持長久,至死都不會有危險。

《道德經》十六章內容,與《大學》開篇內容有異曲同工之妙!

《大學》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圍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麵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這段話的內容就是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止才能定,定才能靜,靜才能安,安才能慮,慮才能得,得就是致知,而致知又在於格物,格物才能知至,知至而後意誠……

而“致虛寂,守靜篤”就是講認知事物要知止,知定,知靜,止後能定。定後而靜,靜而後有得,“萬物並作”就是講的由靜而慮,由慮而得,由得而致知。

“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日靜,靜日複命,複命日常”這幾句話的意思就是講“格物”的過程。

“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就是講由“格物”而“知至”的過程。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就是講由“格物”而“知至”,由“知至”而不犯錯誤,沒有危險。

《三國演義》裏魏延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劉備始終將魏延當做青年後備幹部,重點培養,並委以重任。在劉備奪取荊州,讓關羽守荊州後,又奪取了漢中。在奪取漢中後,大家都以為漢中太守非張飛莫屬,張飛自己也這樣認為,殊不知劉備將漢中太守授予魏延,而張飛僅授以領閬中牧,由此可見劉備對魏延的重用。

而諸葛亮卻視魏延為禍水,認為魏延在他死後必定反漢,所以他生前就設計,讓馬岱在他死後加害魏延。

劉備與諸葛亮在對待魏延的態度上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反差呢?這是由兩人具體認識方法上所產生的差異所至,分析這樣一個事例,對於我們理解《道德經》十六章內容有極大幫助,特別是認知事物。

為什麼對認知事物有極大幫助?因為“致虛寂,守靜篤”是認知事物的最基本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去認知事物,能較好地保證認知事物的客觀性與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