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百山祖冷杉(3 / 3)

茶藥與茶療

茶文化和中醫藥學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聯係。在唐代時期就有“茶藥”一詞了,宋代的《山家清供》總也有記載著“茶,即藥也”,茶在古代被稱為本草,在醫藥書上有記載。

茶葉的功效有很多,它可以防治多種內外及婦幼各科的很多病症,在唐代陳藏器所強調“茶為萬病之藥”。茶不僅隻是有治療多種疾病的作用,而且茶可以作為延年益壽的保健飲品。

茶葉的種類

一、按茶葉顏色分類:

1.綠茶:綠茶是我國產量最對的一種茶葉,它不是經過發酵之後的茶葉,而是經過晾曬之後,然後再炒製,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保持它的綠色,綠茶的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首位。綠茶的色香味具全,是認為人們喜愛的它的主要原因。西湖龍井、黃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廬山雲霧茶、信陽毛尖、六安瓜片等等,都是比較名貴的綠茶。

2.紅茶:因為紅茶泡製出來的顏色是紅色的,所以將它其名為紅茶。紅茶的加工過程與綠茶相反,紅茶是一種全發酵茶。紅茶加工時不經殺青,而且是在它枯萎之後,然後再揉撚再發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不是完全的溶於水,它是一部分溶於水,一部分留在茶葉裏。祁紅、滇紅、英紅都是比較名貴的紅茶。

3.青茶:青茶又被稱為烏龍茶,製作的時的工藝不同於紅茶和綠茶,它在製作時適當發酵,使葉片稍有紅變,就可以了。烏龍茶的泡法複雜,但很講究,因此人們將喝烏龍茶稱為喝功夫茶。烏龍茶是介於紅茶與綠茶之間的半發酵茶,它泡製之後,既有綠茶的鮮濃,又有紅茶的甜醇。北苑禦茶、矮腳烏龍、武夷岩茶、鐵觀音、鳳凰單叢、台灣烏龍茶等,都是非常名貴的青茶。

4.黃茶:著名的君山銀針就屬於黃茶,黃的製法是有些像綠茶,但是需要三天時間將它悶黃,所以黃茶的湯汁是黃色的。

5.黑茶:由於黑茶在加工時堆積發酵的時間比較長,使葉色呈暗褐色,故其名為黑茶。有的人認為普洱茶也是黑茶,但是業內對此卻有異議後來經過商議之後達成共識,認為普洱茶是一種特別的特種茶,因而它不屬於任何一種茶類。

6.白茶:白茶是我國的特產,它無論是在外形,還是在色澤、香味上都是非常的好的。白茶製作的過程基本上就是靠日曬,不炒也不揉,隻是將細嫩、葉背滿茸毛的茶葉曬幹或用文火烘幹,從而才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來。我國的白茶的往海外銷量很大,白豪銀針茶、白牡丹都是我國比較名貴的白茶。

我國十大名茶

一、西湖龍井

西湖龍井是我國第一名茶,主要產於浙江杭州西湖的獅峰、龍井、五雲山和虎跑一帶,但人們多認為獅峰產的茶,品質最好。龍井則以“色綠、香鬱、味醇、形美”而聞名於世。

西湖龍井

二、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產於太湖的洞庭山,屬於綠茶類。由於洞庭山的終年氣溫都比較溫和,加之濕潤的氣候,土質疏鬆的良好的自然條件,是茶樹生長的好地方。

洞庭碧螺春

三、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是清朝著名的茶葉,如果隻聽其名,人們會以為它屬於黃茶類。其實,它是屬於綠茶烘青類。黃山毛峰產於安徽省歙縣,采摘自黃山,所以稱其為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

四、廬山雲霧

廬山雲霧茶,在古時候被稱為“聞林茶”,從明代起始稱“廬山雲霧”。這種茶產於江西廬山,是綠茶類比較著名的茶葉。

廬山雲霧

五、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產於大別山北麓,這個地方山環抱,雲霧繚繞,氣候溫和,生態植被良好,是真正大自然中孕育成的綠色飲品。茶農在采摘的時候,也是很有技巧的,他們隻采取茶葉枝嫩梢壯葉,所以這種茶的營養很豐富,它也是我國綠茶中惟一去梗的片茶。

六安瓜片

六、君山銀針

這種茶產於湖南嶽陽洞庭湖中的君山上。君山茶曆史悠久,唐代就已經投入生產加工了如,文成公主出嫁西藏時就曾選帶了君山茶。後梁時就已經將君山銀針列為貢茶,在此以後曆代相襲。君山銀針是黃茶中的極品。

君山銀針

七、信陽毛尖

信仰毛尖也被稱為“豫毛峰”,因為它產自河南大別山區的信陽市境內,是河南的著名的土特產之一。信仰毛尖的品質很高,深受人們喜愛。

信陽毛尖

八、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產於閩北的武夷山,因為茶樹生長在岩縫之中,所以武夷岩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我國烏龍茶中之極品。

武夷岩茶

九、安溪鐵觀音

早在宋、元時期,在安溪無論是農家還是寺觀都已經開始生產這種茶了,根據《清水岩誌》上記載:“清水高峰,出雲吐霧,寺僧植茶,飽山嵐之氣,沐日月之精,得煙霞之靄,食之能療百病。老寮等屬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飲之不覺兩腋風生,倘遇陸羽,將以補茶話焉”。後來,安溪鐵觀音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走向全世界,這種茶葉在海外也是非常的暢銷。

安溪鐵觀音

十、祁門紅茶

祁門產茶的曆史非常的悠久,在唐朝的時候就有很又名了,祁門紅茶也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祁門紅茶

木作植物工藝品

植物在最早的時候除了用來食用,還被用來做一些木質的工藝品。我國的木雕藝術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在距今70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就已經出現了木雕魚。在秦漢時期,木雕藝術更加的趨向成熟,在同一時期出現的施彩木雕就表明了我國的木雕工藝在那個時期就已經達到的相當高的水平。

木雕藝術的發展

我國的木雕藝術經曆很長一段時期的發展,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木雕魚是我國發現的木雕藝術品。當時的人們在製作木雕工藝的時候,沒有金屬工具,隻是單純的依靠動物的骨頭或者是堅硬的石頭來磨製的,可以想象當時的製作過程有多麼的艱難。

在商周時期,木雕藝術就已經被納入國家的管理範圍,同時也有了很多種裝飾的辦法,如:施漆、鑲嵌和雕花。戰國時期,開始出現了許多種不同行業的木雕。建築木雕、宗教造像、木桶是當時比較盛行的木雕行業。在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內戰國木雕女傭就是當時的代表作。漢代出土的木雕種類就更多了,這個時候的木雕是被人們用來做裝飾品來用,這個時代的木雕以各種動物居多,但是也有各種木桶、船、耳環等器物。木質器材是比較容易腐爛的,在漢代以前木雕工藝品流傳至今,實屬不易。

在晉代以後,木雕以被用於各種不同的場合,那個時候就開始出現了木偶,隋代至五代時期,木雕的各種宗教佛像最是引人注目。唐、宋、元、明、清時期,木雕工藝品越來越多的被人們用作建築裝飾,特別是唐代,木雕藝術更是大方光彩,還有許多的藝術品在那個時期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海外,深受海外同胞的喜歡。在明清時期,木雕的題材更是多樣化。比較多的作品為生活風俗、神話故事,諸如吉慶有餘、五穀豐登、龍鳳呈祥、平安如意、鬆鶴延年等木雕作品,在當時深受喜歡。這也表明著木雕藝術在這個時候已經發展到了頂峰,也象征著我國人們高超的技術。

木雕的種類

木雕藝術經過很長時間的發展,種類繁多,歸納起來有四大種類:東陽木雕、東清黃楊木雕、福建龍眼木雕和廣東金漆木雕。這四種木雕種類經過數百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深受各國人們喜歡。

東陽木雕

東陽木雕起源的時代是在漢代,但是發展是在宋代,那個時候製作木雕佛像就已經有了十分嫻熟的技巧。在明代的時期,東陽木雕已經被用於裝飾,在永樂年間建造的“肅雍堂”,它保留的12座牌坊中就有一座是完完全全的用木材雕刻的。東陽在乾隆年間的時候就被稱為木雕之鄉,在當時就有數百名工藝師被招進京城,修繕宮殿。這個時期的東陽木雕也逐漸的走進百姓家。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就有木箱、梳妝台、屏風等家具。這個時期的東陽木雕是受到了全國人民的認可。

東陽木雕之所以如此的出名,除了東陽木雕高超的雕刻水平外,還由於它的材料。東陽木雕主要采用的是樟木為材料,樟木的材質細密,硬度適中,還能夠避免蟲蛀,可以很完整的被保存。除此之外,東陽木雕還以紫椴、銀杏、柚木、紅木、水曲柳等為材料。東陽木雕不是單獨的、死板的木雕,他注重實用與欣賞相結合,講究中國畫的筆意美,構圖布局疏密得體,變化多端。而且在取材上,東陽木雕多選古典文學,雕刻還非常具有層次感,這也是它為什麼如此受到人們認可的原因之一。

黃楊木雕

黃楊木雕從清中期開始就成為了中國民間很常見的木雕工藝品,這種木雕主要是以小型的黃楊木陳設品出名。這種木雕始於浙江,以圓雕為主,製作過程有構思草圖、塑製泥稿、選用木料、操作粗坯、鏤雕實坯、精心修細、擦砂磨光、細刻發紋、打蠟光光、配合底座等。傳統黃楊木雕題材是觀音、羅漢、八仙等。黃楊木的生長過程極慢,在民間流傳有“千年不大黃楊木”說法。因為這種木材很少,所以黃楊木雕的體積很小,黃楊木的質地很堅韌,紋理也很清楚,而且還易於存放,所以比較珍貴。

福建龍眼木雕

福建龍眼木雕的製作程序比較複雜,需要經過打坯、修光、磨光、漂淨、晾幹、染色、上漆、擦臘、裝牙眼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龍眼木雕發展至今,從最初的隻在福州進行加工,逐步擴大到莆田、惠安、泉州等地。

龍眼木雕有三大流派,以陳天賜為代表的大阪流派,以柯慶元為代表的像圓流和以王清清為代表的雁塔流派,三大流派都有自己不同雕刻技術,共同構成了福建龍眼木雕。

廣東金漆木雕

廣州金漆木雕起源的時間也比較早,它的雕刻辦法很特別,它先是用樟木雕刻完,然後再上漆貼金,看起來金碧輝煌,非常的具有藝術效果。到了明代,到了明代,廣州人重修開元寺時,建築物上大量采用金木雕和神龕木雕,此外在它的禪門、窗欞刻上人物花果、飛禽等,隨處可見,技藝非常的精湛,木雕“千佛塔”被人們成為“神品”。

世界最古的草藥書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古的草藥專書。遺憾的是,大約在唐末宋初之時,漸漸失傳。不過,好在我國古代自然科學典籍一般都將前人書籍中的有關內容基本全部保留下來,使後人得以了解它的概貌。

關於《神農本草經》的成書年代與作者,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據考證,《神農本草經》最初僅隻一卷,為戰國時代扁鵲弟子子儀所著,其餘部分為後代所增補。那麼,為什麼叫它作《神農本草經》呢?

首先說神農。曆史學家們對神農的說法也各不相同。有的說神農指一個人,或者說神農與黃帝其實是一個人;有的說是兩個人,有的認為是主持稼穡的神祗,或主管農事的官員;或說某時代的稱號,或說一個氏族的總稱;總而言之,是當時百姓中的聖賢,被崇拜的偶像。秦漢時期,為了使百姓對某事得到崇敬與信仰,便假托古時某位聖賢所為。“本草”是指用藥(主要是草藥)治病的經驗總結,於是便假托於“神農”。秦漢時代的書籍用的是竹簡或木簡,為了不致零亂,要用絲線將其聯貫起來,這就是所謂"經"。《神農本草經》的來源大體如此。

而今,我們所見到的《神農本草經》都是後人從曆代本草著作中抄錄而成的,被稱之為《神農本草經》輯本。從明清時代的輯本來看,就有七、八種之多,甚至連鄰國日本還有4種輯本。

從輯本中,我們得知,《本草經》中所記載的藥物365種。包括草、穀、米、果、木、蟲、魚、家畜、金石等。原作者把它們分為三種類型:上品、中品、下品。上品藥為無毒、久服不傷人的強壯滋補類藥物,如人參、甘草、大棗、枸杞、阿膠等,共120種;中品藥為無毒或有毒,對疾病能起抑病、補虛作用的藥物,如丹參、沙參、五味子、黃連、麻黃等等,共120種。下品藥是有毒而性烈,可除寒熱,破積聚的藥物,如大戟、巴豆、附子、甘遂、羊躑躅等,共125種。

每一種藥物都列有異名、氣味、出處、主治。對處方用藥時應注意的藥性以及配伍、禁忌都有詳細說明。而且還提到了包括內科、外科、婦科等170多種疾病的配方。同時,在采藥、製藥及用藥方麵也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神農本草經》自問世以後一直廣泛流行,直到唐末宋初才漸漸失傳。它對我國藥物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曆代本草醫藥專書,都是以《本草經》所載藥物為基礎增添修訂所成的。如南朝陶弘景的《神農本草經集注》,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開寶草經》、《嘉祐本草》、《本草圖經》、《證類本草》,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如果追溯其本,無一不是從《神農本草經》發展而來。

最早的植物專書

《竹譜》是我國最早關於竹子的專書。為晉代戴凱之撰。全書用四四字一句的韻文為綱,逐條注釋。前一部分簡略論術了竹的性狀,接著記述了70多種竹類,竹類名稱有很多與現在不同。

最早關於茶葉的專書《茶經》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關於茶葉的專書。為唐朝陸羽所著。全書共3卷,分10篇。論述了我國種茶的曆史,介紹了茶樹的產地、品種、生產工具和種植、采製加工、烹飲方法等,並附有各種茶具的圖解。此書不僅對我國茶葉種植事業的發展起過重大作用,而且對世界各國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最早關於牡丹的專書

《洛陽牡丹記》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牡丹專書。為宋代明道及景祐年間歐陽修所撰。共計有三篇,第一篇為花品敘,其中品定了牡丹有名品種24種的次第。第二篇為花釋名,敘述了有名品種的來曆。第三篇稱風俗記,記述了洛陽人賞花、接花、種花、澆花、養花、醫花的方法等。

最早關於荔枝的專書

《荔枝譜》是我國現在最早關於荔枝的專書。為宋嘉祐四年(1059年)蔡襄所著。全書共計七篇,論述了福建荔枝的品種、產地及培養、加工、貯藏等方法。在此書之前,宋代初期的鄭熊曾寫過一本《廣中荔枝譜》,不過,早已失傳。

最早關於菊花的專書

《菊譜》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菊花專書。為宋崇寧三年(1104年)劉蒙所撰,書中敘述了有名菊花品種35種(補遺6種在外),並指出變異可形成生物的新類型。

最早關於柑桔的專書

《永嘉桔錄》為我國最早的關於柑桔的專書。為南宋韓彥直所撰。成書於淳熙五年(1178年),全書共分上、中、下三卷。上、中兩卷記述了浙江溫州所產柑桔的種和品種共27種的性狀;下卷論述了繁殖、桔園管理、防除病蟲害、采摘、貯藏、加工等。

最早關於蘭花的專書

《金漳蘭譜》是我國最早關於蘭花的專書。為南宋趙時庚所著。於紹定六年(1233年)成書。書中論述了各種蘭花品種的形態特征:和栽培技術。

最早關於菌類的專書

《菌譜》是我國第一部關於菌類植物的專書。為南宋淳祐五年(1245年)陳仁玉所撰。書中論述了台州(今浙江台州地區一帶)11種菌類植物的生長時期,形狀和色味等。1500年,明代潘之恒在此基礎上編撰了《廣菌譜》,收錄各種蘑菇40餘種。到清代出現了吳林所撰的《吳蕈譜》。這些都是我國古代研究菌類植物的科學總結,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降落最快的花粉

一陣微風,就可以把許多風媒花的花粉卷揚起來。這種花粉一般可被風帶到距離地表麵200~500米的空中,少數也可達到2000米的高空。當風速減弱,這些隨風飄蕩的花粉就徐徐下降,下降的速度各種花粉是不同的。紫杉的花粉每秒不過下降一厘米。雲杉的花粉下降得比紫杉快得多,每秒下降6厘米。雖比下落的雨滴或石塊慢得多,但卻是各種花粉中下落得最快的花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