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全麵了解世界纖維藝術的概況和發展動態,了解和掌握現當代著名纖維藝術家及其代表作品、創作特點和風格。
教學要求 選擇一位現當代纖維藝術家的一件作品進行臨摹,體會其創作動機及創作過程。
實踐項目 參與一次纖維藝術展覽,或全班組織一次展覽,請纖維藝術家來點評作品,了解纖維藝術創作中的技巧及創意方法。
收集國內外纖維藝術家的作品,深入了解和研究,把握其風格。
1.洛桑國際壁毯藝術雙年展
中國的纖維藝術興起於20世紀50年代,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裏得到長足發展,在藝術界也形成了一股富有創造性的藝術團隊,在國際上得到認可。每兩年在瑞士舉辦的“洛桑國際壁毯藝術雙年展”由古代和現代壁掛國際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of Ancient and Modern Taperstry,簡稱ICAMT)組織,以弘揚傳統文化、追求現代精神為宗旨。
“洛桑國際壁毯藝術雙年展”始辦於1962年,創辦人是被譽為法國20世紀圖案藝術和掛毯編織複興運動中最重要的人物讓·呂爾薩(Jean·lurcat,1892—1966)。讓·呂爾薩將全部的精力貢獻於促進和推動壁掛藝術的發展上,他立誌要把瑞士的洛桑市變成壁毯藝術的精神家園。他的不懈努力終於促成了“洛桑國際壁毯藝術雙年展”的誕生,使之成為一個展示纖維藝術家才能的大舞台。洛桑國際壁毯藝術雙年展呈現出的國際性與現代性,對國際纖維藝術運動具有深刻的影響。
從1962年到1996年,洛桑國際壁毯藝術雙年展先後舉辦了17屆。它具有複興傳統文化與弘揚人文精神的深刻內涵,激發世界各地藝術家熱情創作了異彩紛呈的參展作品,這些作品以多樣的藝術形態和獨特的藝術語言,成為表達人們內在情感和時代精神的載體。從1966年第三屆雙年展之後,“壁毯藝術”(Tapestry Art)已不能涵蓋整個展覽的形式與內容了,於是“纖維藝術”(Fiber Art)一詞應運而生,展覽的作品形式也加入了立體、裝置等元素,雙年展中與古代壁毯藝術有關的作品也越來越少。這種狀態在此後愈演愈烈,同時也因資金和其他問題,在1996年4月第十七屆雙年展之後,隨著讓·呂爾薩的去世,該展覽被迫停辦,成為各國纖維藝術家的一件憾事,國際纖維藝術從此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活動中心和展示的舞台。
2.“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
在洛桑國際壁毯藝術雙年展的影響下,中國纖維藝術家秉承“弘揚傳統文化,追求現代精神”的洛桑精神,於2000年在中國北京創辦了“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暨學術研討會”。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林樂成教授在1996年得知洛桑雙年展停辦的消息後,專程趕往洛桑了解雙年展停辦的原因,並且在洛桑考察時就堅定了要在中國創辦國際纖維藝術展的決心。經過幾年的奔走呼籲並得益於各方的支持,2000年10月,第一屆“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在北京拉開帷幕,來自15個國家的纖維藝術大師們聚首北京。北京繼洛桑之後成為世界當代纖維藝術的中心。
從2000年創辦至今,“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已經在中國舉辦了五屆,不僅在北京舉行,還在上海、蘇州、鄭州等地舉辦,進一步擴大了展覽的影響,有效地推動了中國不同地域的纖維藝術創作。
“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就這樣逐漸發展成了一個鮮明、獨特的文化藝術交流品牌,一個獲得中外藝術家廣泛共識的標誌,並成為中外藝術家在一起相識、相聚、交流探討的精神家園。
3.洛茲壁掛三年展
“洛茲壁掛三年展”創立於1970年,每三年在波蘭的洛茲舉辦,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曆史。盛產羊毛的波蘭自古以來就有悠久的編織傳統,“二戰”後其纖維藝術活動更加活躍。洛茲是波蘭一座著名的紡織工業城市,“洛茲壁掛三年展”的展址原為一家倒閉的紡織廠,後在政府扶持下改建為“洛茲紡織品博物館”。
一些著名的纖維藝術家,如波蘭的瑪格蓮娜·阿巴康諾維奇和索菲亞·巴特裏莫斯、捷克的露芭·克雷吉、南斯拉夫的雅各布達·布伊克,都曾在這個舞台上留下了身影。近幾年來,我國的任光輝、龔建培等纖維藝術家也曾攜力作參加“洛茲壁掛三年展”,通過這一平台讓人們了解當代中國的纖維藝術。“洛茲壁掛三年展”推動了纖維藝術在歐洲乃至全世界的發展,至今依舊為當代纖維藝術家們提供著寶貴的交流空間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