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現當代纖維藝術家(1 / 2)

1.讓·呂爾薩——現代纖維藝術的開拓者

1892年7月1日,讓·呂爾薩(Jean·lursat)出生於法國孚日省布呂耶爾市。呂爾薩讀完中學後就到南錫學醫,而在這座城市裏有一所著名的工藝美術學校——南錫學院,它是法國19世紀工藝美術大師加萊於1874年創辦的。呂爾薩很快就認識了當時主持這所學校的普魯韋,於是,從1910年到1912年,呂爾薩師從比他年長34歲的普魯韋,在這位多才多藝、富有人格魅力的老人的工作室裏學習素描、壁畫、書籍裝幀等,從此走進了美術的天地。

讓·呂爾薩是一位為複興法國傳統手工文化奧比鬆做出傑出貢獻的藝術家。19世紀後期,傳統壁毯藝術中的戈貝蘭壁毯使用的顏色最多時達到了14000多種,壁毯與繪畫作品極為相似,幾乎很難將它們區分開來。而由於織工們一味複製同樣的作品,這一時期的壁毯也逐漸失去了它獨特的藝術魅力、收藏價值和生存空間。

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每況愈下的法國傳統手工織毯業在機車的笛鳴和飛梭的撞擊聲中迅速凋零,到20世紀30年代,奧比鬆鎮仍在從事傳統手工織毯業的織工已不到200人了,古老的奧比鬆壁毯和其他手工技藝已瀕臨失傳。1939年,呂爾薩和一批決心為振興法國傳統手工文化而努力的藝術家來到奧比鬆,他們和織工合作,開始了複興奧比鬆壁毯藝術的漫長曆程。1946年,由呂爾薩發起的“從中世紀到現代的法國壁毯”這個著名展覽中,展出了優秀的法國古代作品和1940—1946年間創作的現代壁毯作品,在藝術界取得了很大的反響,從而肯定了“奧比鬆壁毯複興藝術運動”的重要性。

20世紀50年代,壁毯藝術在世界藝壇上已經占據了重要位置,同時,法國的奧比鬆也成為20世紀的現代壁毯藝術中心。呂爾薩在奧比鬆的個人工作室創作的羊毛掛毯《世界之歌》,由十幅4.40米高、7.9米寬的壁毯組成,麵積達到347平方米。他將中世紀傳統的約束與新技術和新觀念結合起來,用有限的色彩編織了一個夢幻而又多彩的世界。這組裏程碑式的作品,以詩歌般的激情,讓人們再次感受到了奧比鬆壁毯藝術語言的魅力,揭開了現代壁毯藝術的序幕,迎來了國際纖維藝術的曙光。

呂爾薩積極策劃的“國際傳統與現代壁毯藝術雙年展”,從1962年開始在瑞士的洛桑先後舉辦,共舉辦了16屆。正因為雙年展的主題具有複興傳統文化、弘揚人文精神的深刻內涵,從而激發了世界各地藝術家相聚洛桑的熱情,帶來了文化互動時代異彩紛呈的參展作品,並以多樣的藝術形態和獨特的藝術語言,成為表達人們內在情感和時代精神的載體。

2.萬曼——軟雕塑的主將

萬曼原名馬林·瓦爾班諾夫,生於保加利亞,從小置身於歐洲文化的環境中,具有良好的藝術根基。萬曼於1951年進入索菲亞美術學院學習,1953年來到中國,先後留學於中央美術學院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經過一段學習之後,萬曼對中國這個東方文明古國的藝術遺產,尤其是編織藝術產生了濃厚興趣。1957年,當時壁毯藝術複興的頭號旗手、法國人讓·呂爾薩在北京舉辦個人展覽,萬曼看後頗受啟發,決意投身壁毯藝術創作。1959年回國後,他任教於索菲亞美術學院,並創辦了染織壁掛係。這一時期,他的創作明顯受到呂爾薩主張的影響,注重編織語言的純粹性,尋求作為獨立藝術形式的壁掛自身的完善性。

1971年和1973年,萬曼的作品兩次入選洛桑雙年展,奠定了他在國際壁毯藝術界的地位。評論家多拉·瓦利埃這樣評論萬曼:“萬曼以其獨創的豐富性使我們驚奇。他向我們展示的構成方式之多,對我們乃是新鮮事物。這是指壁掛材料和編法,即線的交織關係——而在此一方麵,也許沒有人可以與萬曼相匹敵,因為壁掛的構成顯然存在著界限,隻有具備非常可靠的專業知識的人,才有可能超越它。事實上,編織與其他藝術的區別正是體現在它得以實現的同時,也產生了自己成立的證據。它的維係結構有著一個不變的因素——經線,一開始時繃緊的線的整體;還有另一個可變因素——緯線,它把可變性引入到材料上、線的厚度及其扭動上,甚或引入到經緯的關係上。在這種關係中,編織能夠把有規則和無規則結合起來,改變浮動與緊連的關係,萬曼最終還引進了通過自己染製精選的材料或直接把羊毛的自然色彩組合起來,而構成奇妙和諧的色調。”利用纖維材料的特性去發掘軟雕塑形式的多樣性和構成關係及形態的可變性,是萬曼創作中一貫關注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