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向讀者介紹關於本書的三個問題。
一、本書的特點
注釋《老子》的著作很多,少講也有幾百種,本書不同於同類著作之處在於:
1.內容方麵。本書對《老子》81章的解說幾乎每章都有新意,就是說,都有不同於流行的或所有前人的詮釋的觀點。有些隻限於對個別句子的理解,但多數影響到對全章內容的把握。本書加以批評的譯解,多是名家提出的,有相當的代表性,因此本書可說是《老子》詮釋著作中的“反傳統之作”。但我要聲明:我這決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故作奇解他說。寫作過程中,每當反駁別人的說法時,我總是誠惶誠恐,特別小心謹慎,我的妻子(同學和朋友)在同我討論和幫我錄入電腦並同時審閱我的初稿時,也不斷提醒我:你這樣批評人家,有把握嗎?我除了因此更加小心謹慎外,卻往往是借用一句名言作答:“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書中多次批評到的馮友蘭先生和任繼愈先生,確實是我的老師,馮先生還是我當年的必修課《中國哲學史》的授課老師。這一點,讀者如有疑惑,隨便翻看一兩章,或者你比較熟悉的任何一章,就可以得到驗證,並且同時就能判斷,我的新意究竟是至少應該得到“言之成理,可當作一說”的評價,還是必須看作沽名釣譽之徒的為新而新之論——說明一句:我的“新意”全在於“澄清誤會,使譯、注更接近老子原意”,非指與眾不同的感悟或聯想。
2.形式方麵。本書對《老子》各章作解說時,多把對原文中難解詞、句的詮釋和關於如何去理解它們的方法論討論,以及對於有關說法的批評,糅合在一起,但不作翻譯。我所見到的《老子》注譯著作,對於作者認為不好理解的詞語、句子,總是孤立地作注,並且常是援引前人的說法,盡管有時引上好幾家的,但多不聯係上下文來解釋,所作的翻譯,也隻是一句句地譯下來,不把原文中省去的關聯詞語表達的意思交代出來,以致讀這樣的譯文,並不一定比讀原文好懂。本書力圖克服這個缺點,遇到難懂的,即不好確定其意思的詞語和句子,主要靠聯係上下文,甚或其他章中有關說法,啟發讀者的思路,最後和讀者一起得出確解,對於他人說法的批評,也多是在這時候結合進行的。因此,我很自信,對於一般讀者,即對《老子》一書還不太熟悉或研究得還不夠的讀者來說,本書將是一本較好的入門書,讀了之後,既能掌握《老子》各章的內容,又能因之獲得閱讀方法,對於不同理解之對錯優劣具有一定的鑒別能力,進而形成自己獨到的看法,生發自己特有的感想。不作翻譯,是因為我認為,像《老子》這樣的著作是根本不能翻譯的,拙劣的譯文不但對讀者毫無幫助,甚至還會把讀者引入歧途,嚴重地誤解《老子》的原意。
二、我寫作本書的動機
我寫作此書的動機是在讀了沈善增先生的《還吾老子》一書後產生的。向我推薦這本書的,則是我的《我讀〈論語〉》一書的責任編輯、嶽麓書社的饒毅女士,她對我說:“這真是一本顛覆性著作。”我於是向她借來了此書,花了一個月的時間,認真仔細地讀完了它。讀後的第一個感想是:《老子》的舊注錯得實在太嚴重了,確實非加以澄清,還《老子》以真麵目不可。沈先生有三個基本觀點,也是他解說《老子》各章的三個前提性假定:1.《老子》的作者是春秋後期的周守藏史老聃;2.道經各章是對德經相應章的注釋;3.《老子》是專門寫給侯王、君主看的政治哲學書。但我隻對第3點完全讚同,並且認為是不可能被推翻的,對前兩點則抱保留態度。對於沈先生對《老子》各章所作的具體解說,也是既十分欣賞他的許多真知灼見,也有不少是我不同意的,認為他“顛覆”得不成功。自然,更多的是屬於這種情況:我不同意,但承認從沈先生的立場看來,有其充分理由,所以如要加以反駁,就會“說來話長”。因此第二個感想是:盡管沈先生對《老子》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的《還吾老子》一書的出版將可能被視為《老子》研究史上的一個裏程碑,但有必要再出一本書,不涉及沈先生三個基本觀點的前兩個,僅從不可推翻的第3個觀點出發,對《老子》81章再作解說,以求真正地、全麵地“還吾老子”——講清每一章每一句的在老子那裏的原意,“講清”辦不到,也要更加“接近”一點。終於,我決心自己來試做這項工作。這就是我寫作本書的由來和目的。
因此,我把本書的任務規定為:澄清對《老子》的誤解,但限於對《老子》原文章句的解釋,不擴大到在對原文內容的了解基本一致的基礎上進行的學術觀點的爭論,就是說,隻探求《老子》原文各章句在老子那裏的原意,不涉及任何其他問題。這樣,在解說過程中,我不發別的議論,也不談感想,更不聯係我們時代的實際問題作任何形式的影射性發揮和慨歎。我隻抱定三條:一、老子思維的邏輯和我們今人的完全一樣,他作為思想家和《老子》作為千錘百煉的著作,至少在同一章中一定不會犯邏輯錯誤;二、《老子》使用的語言,是可以通過先秦文獻中詞語的涵義和語法規則來了解的;三、《老子》是一部政治哲學著作,說明白點,就是:《老子》各章乃是老子在對侯王、君主作關於治國理念的教誨,這是解讀每一章時應該加以考慮的“大語境”。我就是憑著這三點,說出我對各章的理解——我認定的老子的原意。我認為,取得對於《老子》原文原意的基本一致的了解,是《老子》研究的基礎性工作。我在《我讀〈論語〉》一書的序言中說:“對於《論語》本文做到‘達詁’,並且讓它成為人們的共識,是孔子和《論語》研究的基礎,離開這一點,任何所謂研究成果都隻能是‘私人的’,不能成為‘社會財富’。”對於老子和《老子》研究,我同樣堅持這個觀點,也要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