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1 / 2)

關於這本書,我要說的隻有這幾點:

一、《荀子》一書總共收集了32篇文章,我隻遴選出11篇來寫“我讀”,除了當今讀者多半不會有時間啃“磚頭似的大厚書”,出版社也不願意出大部頭學術著作,所以我不可以讓本書篇幅過大這個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內因”,那就是我認為對於一般讀者,亦即非中國思想史專業工作者來說,讀了本書遴選的這11篇,也就可以說是基本上了解“荀子思想”了,因此,我這個隻是為“一般讀者”寫書的非專門家作者,也就不必把《荀子》全書都“我讀”一遍。我之所以這樣想、這樣說,是因為《荀子》書中收集的32篇著作裏麵,《成相》、《賦》兩篇是文學作品而非論說文字;《大略》以下六篇不僅不是論文,而且非荀子本人所作;許多學者又認為《仲尼》、《致士》二篇也“決非荀子文”;這樣,荀子本人寫的屬於學術論文的篇數,不會超過22篇了。更為重要的是,這22篇中存在一個重要事實,那就是各篇內容多有重複,遠非每一篇都是集中論述某個重要思想,還有文字都幾乎全同的段落和句字,以至於完全可以說,約占半數的、具有代表性的那些篇中所表達的思想,已經基本上覆蓋了《荀子》全書。有鑒於此,我認定對於隻想了解一下“荀子究竟說了些什麼”的“一般讀者”來說,最為需要的其實是一個好的《荀子》選本,為他們提供一個比較全麵地反映了荀子思想的選本,是做了一件大好事。我想自己來做這件好事,就決定隻“我讀”本書選定的這11篇了。據此要說,決定本書質量和價值的,可能主要不在我“寫得怎麼樣”,而在我“選得對不對”。

二、我挑選出這11篇來的依據,我自己覺得是既有創造性又有客觀性的:我正旅居加拿大,暫時還“人生地不熟”,能得到的研究《荀子》的著作,隻有一部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新編》(其中論述荀子思想的那一章,即第22章,共有十一節,四萬餘字),和一本研究《荀子》的專著——馬積高先生的《荀學源流》,兩書全麵評介了荀子的整個思想體係,大量征引了《荀子》原文,我就對屬於荀子手筆的那22篇的“征引情況”加以統計,然後排序,“名列前茅”亦即位居前半部分的,就拿來作為“我讀”的對象,也就是本書選取的這11篇。這樣選定後我有一種滿足感,因為憑著我對《荀子》的了解,此前就覺得這11篇足以代表《荀子》全書了。我甚至非常相信,即使擴大統計範圍,所得結果也不會有大的不同。因此我還產生一個想法:本書選擇篇目的恰當性,既然得到了學術水平和治學態度都令人敬佩的馮、馬兩位先生的“認可”,那也就有望得到學界的公認。

三、本書原文取自張覺先生所著《荀子譯注》,該書“凡例”中說:“本書原文仍以《集解》(趙注:指王先謙於1891年刊用的《荀子集解》)初刻本為底本,並校以其他善本舊刻,及古書類書引文異文,進行訂正。”我隻是參照北京大學《荀子》注釋組編寫的《荀子新注》更換了幾個字。做解說不能不分段分節進行,我對原文的分節,也基本上采用該書的分法,隻作了極少的調整。至於標點,由於可以說是“對原文作解讀的結果”,所以都是我自己確定的,同該書也就有了相當大的差別,也很不同於其他注譯本。我要在此向張覺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謝:不僅因為上麵這一點,還因為本書有好幾處,我徑直引用張先生書中的譯文來代替我作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