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和我的其他五本《我讀》一樣,本書的寫作目的是求得對《荀子》原文的恰切詮釋,同時澄清對它的誤解;行文的套路也不變,仍然是把注釋、翻譯、解說和對“異己觀點”的辨析、批評等融合在一起,夾敘夾議,間或發一點議論,談一點感想,力求避免刻板呆滯,讓人讀來不至於很快就進入疲勞狀態。但有一個區別:本書未設“批評靶子”,征引別人的“失誤之處”時總是用“有本書上說”、“注家們認為”這類說法引出。這原因不必說,但想交代一句:盡管如此,本書的“征引工作”仍然做得十分認真、嚴肅,我在交稿前還再次逐字逐句地校對了一遍。此外,由於篇幅的限製,本書在訓釋原文難詞難句時,以正麵申述我的觀點為主,不一定同時辨析別人做出的誤解,如果不帶有駁論的性質,也不一定征引古代文獻的例證了。
五、判定本書是否值得一讀的便捷方法是:1.如果你對《荀子》知之甚少,就隨便抽讀幾篇的頭一節,看看我的解說是否“至少言之成理”;因為盡管荀子為文似乎不太講究結構的嚴謹,但每篇的第一段話即使不起“開宗明義”的作用,也是表達了重要觀點的,而且大多正是容易引起誤解的地方。2.如果你已經熟悉了荀子的某個“有特色的理論觀點”,那就瀏覽一下比較集中地論述了該觀點那一篇,看看我的注讀、解說是否中肯,或更加有理一些,例如,你想知道我對荀子“法後王”的主張是怎樣理解的,就讀一下《非相》篇的第9-10節。我對讀者的希望是:把鑒定評判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六、最後,我要在此向我的工作單位——湖南師範大學,特別是我所在的該校的公共管理學院,表示我由衷的感謝,因為我退休18年以來一直得到他們的關心、鼓勵和資助,我退休以後寫的八本書,每一本都得到了他們提供的科研津貼,公管院還給我“科研工作量報酬”。無以為報,我隻有遙祝湖南師範大學,特別是它的公共管理學院,在教學和科研方麵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績,並祝我的老同事和新校友們身體健康,一切順利。
趙又春
2013年4月10日於多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