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戰國時期,最大的兩個國家就是秦國和楚國。秦國地處偏遠,是商鞅變法之後才逐漸富強起來的,以強大的軍隊戰鬥力稱雄於周朝末年。而楚國則在春秋和戰國時期都算得上是比較強大的國家,後來才逐漸衰敗,此消彼長,楚國於是被秦國滅掉。但是在秦國還不算強大的時候,楚國就已經稱霸中原。春秋時期,先後有五個國家稱霸天下,也就是曆史上的春秋五霸,楚國也是其中一員。而使得楚國複興,成為霸主的楚國君主,就是楚莊王。
前麵的章節中我們曾經提到過晉文公重耳“退避三舍”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裏,晉文公是勝利者,而作為失敗一方的楚成王,在城濮之戰失利後不久,就被他的兒子商臣害死。商臣即位,也就是楚穆王。
楚穆王雖然害死了父親,但是對於楚國在戰爭中敗給了晉國也非常不甘心,於是一直整頓兵馬,操練士兵,準備跟晉國決一死戰,為父親正名。
楚穆王先將附近的幾個小國兼並了,又將中原的陳、鄭等國拉攏過來,成為了楚國的附庸。正當楚穆王雄心勃勃地為進攻晉國做準備的時候,他突然得暴病而亡。楚穆王的兒子旅即位,是為楚莊王。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英雄人物都是以一種雄姿英發、激情昂揚的狀態出場的,至少楚莊王就不是。相反,他以那種讓對他抱有希望的人都失望得無以複加的紈絝子弟的形象出場了,不過,日後這個隻知道玩樂的君主一掃往日頹廢,發憤圖強,振興楚國的樣子,可能也讓其他等著看楚國笑話的人大吃一驚吧。
楚莊王剛即位的時候,晉國見楚國忙於為先王辦理喪事,於是抓緊這個時機,重新與諸侯會盟,訂立盟約,將楚穆王剛剛拉攏的陳、鄭等國又收於麾下——當時夾雜在大國之間的小國,本來也是朝秦暮楚,看哪個國家的勢力強大,就歸附於哪個國家,以求得片刻安穩。但是此時陳、鄭這幾個小國的歸而複叛,不免讓剛剛喪失了一個雄心勃勃君主的楚國大臣們十分憤怒:就算我們一時不能奈晉國何,難道連你們幾個小國都敢無視楚國不成?
楚國的大臣們都憤怒了,紛紛進言楚莊王,要求他展示一下楚國國君的威嚴,給晉國和陳、鄭兩國一個厲害瞧瞧。但是楚莊王完全不表態,更加不采取任何行動。大臣們本來以為他是因為剛即位,覺得王位不穩才不采取行動,可是楚莊王即位三年了,仍然每天打獵、喝酒、享樂,別說向晉國複仇了,連朝政都不管。大臣們進諫得多了,惹得楚莊王不快,覺得耽誤了自己享樂,於是幹脆在宮門口掛了一塊大牌子,寫著:“進諫者,殺無赦!”
仍然有大臣不理會這句話,前去向楚莊王進諫,楚莊王也真的言出必行,就把進諫的大臣殺掉了。這樣一來,就沒有人再敢跟楚莊王囉唆,勸他勤於政事了,楚莊王很高興,每天沉迷酒色,不知歸路。
有一天,大夫伍舉求見楚莊王。楚莊王拿著酒杯,喝酒吃肉,醉意矇矓地在觀賞歌舞。他見伍舉上堂來,就很不客氣地問:“大夫此來,是想跟我一起喝酒呢,還是跟我一起觀看歌舞?”
伍舉笑著說:“我來既不是跟大王一起喝酒,也不是要跟大王一起觀看歌舞。我來是要請大王猜個謎語的。”
楚莊王原本以為伍舉是來勸諫的,因此態度十分不遜,現在聽伍舉說要猜謎,頓時來了興趣,問:“是什麼謎語?快說來聽聽。”
伍舉於是說:“都城外麵的山上,有一隻大鳥,羽毛非常鮮豔,五彩斑斕,有一日飛到朝堂之上,但是已經三年了,不飛也不叫,人們都很迷惑,不知道這隻大鳥要做什麼。大王您猜猜,這隻大鳥是要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