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紅色紀念地(1 / 3)

選自《星火燎原(第九集)》

由北到南,劉鄧大軍一路荊棘,轉戰晉冀魯豫、千裏躍進大別山、逐鹿中原、進軍大西南,所到之處,都留下了紅色的印記。如今,那些曾經被歲月所洗禮的紅色紀念地已被恢複重建,成為了重要的紅色教育基地。

劉鄧大軍渡黃河紀念館

1947年6月30日,劉伯承、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12萬大軍,以台前縣孫口為中心渡口,在東西長150公裏河段上,強渡黃河,千裏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戰略進攻階段的序幕,成為中國革命戰爭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當地群眾把劉鄧首長乘船渡河的孫口渡口親切地稱為“將軍渡”。“將軍飛渡處,後人緬懷情。”在當年大軍渡河舊址,台前縣委、縣政府2005年底開始籌資建設“劉鄧大軍渡黃河紀念館”。

劉鄧大軍渡黃河紀念館,位於豫魯兩省交界黃河北岸孫口鄉境,占地315平方米,展出有珍貴曆史圖片240餘幅,曆史文物30餘件,通過大量圖片、文字資料及實物,生動再現了劉鄧大軍強渡黃河的動人場景,再現了戰爭年代老區人民和子弟兵魚水深情。

紀念館共分九個展廳:

第一展廳為序廳,中間為強渡黃河大型壁畫,兩側是題詞;

第二展廳是戰略態勢,展示劉鄧大軍強渡黃河前的形勢;

第三展廳是渡前準備,展示為強渡黃河所作的準備工作;

第四展廳是強渡黃河,展示劉鄧大軍12萬人以孫口為中心,東起東阿西至濮縣300餘裏,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實施寬大正麵強渡,一舉突破上有飛機轟炸、對岸有重兵把守的黃河天險;

第五展廳為渡河戰役,展示劉鄧大軍渡河後,在廣闊的魯西南平原上,攻鄆城,戰定陶,圍六營,克羊山,連戰連捷,殲滅國民黨正規部隊5.6萬餘人,繼而挺進中原,千裏躍進大別山;

第六展廳為人民支前,展示在偉大的解放戰爭中,經過戰火考驗的台前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萬眾一心,同仇敵愾,不怕流血犧牲,不畏艱難險阻,積極參軍參戰,發展生產,踴躍支前,為支援劉鄧大軍渡河作戰、為全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犧牲和重要貢獻;

第七展廳為革命兒女,展示參加渡河作戰的重要將領;

第八展廳為老區新貌,展示台前人民繼承革命傳統、再創老區輝煌;

第九展廳為治黃成就,展示新中國成立後,台前在治理黃河方麵所取得的成績。

劉鄧大軍千裏躍進大別山前方指揮部

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遵照中央指示,從魯西南重鎮菏澤出發,於8月27日千裏躍進大別山,猶如一把尖刀插入敵人的心髒,有效地牽製了國民黨,當年12月30日,將前方指揮所設在下樓房的周宅。為再現劉鄧大軍千裏躍進大別山的光輝曆史和艱苦曆程,進一步挖掘“紅色”文化,使之與天堂寨綠色資源相呼應,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經六安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天堂寨易地重建劉鄧大軍千裏躍進大別山前方指揮部。

劉鄧大軍千裏躍進大別山前方指揮部,占地麵積24256平方米,包括指揮部、紀念塑像和廣場。

指揮部作為主體建築按照原址的布局進行設計和建設的,建築麵積為1770平方米,再現了原址的“秦磚、漢瓦、馬頭牆”徽派建築風格,整體一層局部兩層,磚木結構,青磚鋪地;五進房屋、配以廂房,達到了“走馬轉樓不濕腳”的效果和意境。其中2層5間磚木結構樓房一座,麵積300平方米;一層半磚木結構閣樓2座,麵積90平方米;普通磚木平房1380平方米;停車場一座,占地麵積1000平方米。

指揮部內布展以當年劉鄧大軍千裏躍進大別山曆史事件為軸心,以圖文並茂、實物並舉的形式,采用序時的手法完整地講述了劉鄧大軍千裏躍進大別山前後的曆史史實,再現了劉鄧大軍在大別山期間,克服各種困難,克敵製勝,不斷創造戰爭上奇跡曆史場景。

展覽區分劉鄧大軍千裏躍進大別山廳、作戰會議廳和金寨籍開國將軍廳,對劉伯承、鄧小平等首長在大別山期間的生活起居場景進行布置。展廳裏的圖片、文字、實物不僅豐富,而且集中、全麵,使劉鄧大軍千裏躍進大別山的整個戰鬥曆程得到了完整展示和再現。進入劉鄧大軍前方指揮部,展現麵前的就是一幅波瀾壯闊的解放戰爭畫卷,可讓您身臨其境,由衷感到革命的艱難和勝利的不易,讓您頓生敬仰與感恩之情,激發您更加珍惜今天、珍愛和平,積極投身於和諧社會的建設中去。

王大灣會議舊址

王大灣會議舊址,位於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東南30公裏的磚橋鎮,是劉、鄧大軍千裏躍進大別山時,在此召開的晉冀魯豫野戰軍旅以上高級幹部會議的地址。

1947年秋,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我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千裏躍進大別山,於8月份抵達大別山地區光山縣境內。此時,劉鄧大軍麵臨著諸多困難,將有全軍覆滅的危險。在此萬分危機時刻,劉伯承、鄧小平和中原局野戰軍總部決定於9月27日至29日,在光山磚橋的文氏祠召開旅以上高級幹部會議。曆時三天的王大灣會議,極大地提高了廣大指戰員的思想覺悟,加強了黨的領導作用。它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重大轉折,對大別山根據地的確立和鞏固,對實現黨中央戰略進攻的偉大決策,實現毛澤東說的“曆史的轉折點”,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會議舊址為清代磚木結構建築,現存房屋16間,分前後兩進,內有回廊一周,為一天井院落。西邊廂房分別陳列有鄧小平、劉伯承寢室展覽,二進正殿內設有劉鄧大軍千裏躍進大別山時在光山境內的戰鬥曆程圖片及部分實物展覽,每年來自全國各地遊人參觀,追尋劉鄧大軍戰鬥和生活的足跡及接受革命傳統教育者絡繹不絕,經常配合革命題材的電影、紀錄片的拍攝和媒體的采訪,《千裏躍進大別山》、《挺進中原》等影視片都有王大灣會議舊址的鏡頭。舊址的前方有一西湖,湖中有座小島,是當年參加王大灣會議的旅長的居住的地方。

“王大灣會議”舊址現為國家級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魯西南戰役紀念館

1947年6月30日夜,晉冀魯豫野戰軍在劉伯承、鄧小平的領導下,一舉突破黃河天險,挺進魯西南地區,發動了著名的魯西南戰役。魯西南戰役從1947年7月14日到28日,經過艱苦激烈的爭奪戰,共殲敵5.6萬人。魯西南戰役揭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從戰略防禦入戰略進攻的序幕,使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從此開始了一個偉大轉折,為奪取全國勝利創建了有利條件。7月14日在羊山集戰役中,經過15天的浴血奮戰,全殲國民黨整編66師共計23000人,俘虜中將師長宋瑞珂、少將參謀長郭雨林等高級將領。

金鄉縣人民政府於1952年在羊山戰役的主峰上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園,後改為魯西南戰役紀念館,是為了紀念在魯西南戰役中英勇犧牲的將士,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我黨我軍的光榮傳統。紀念館氣勢雄偉,占地麵積142畝。主要有革命烈士紀念塔、草坪墓群、紀念碑亭、將軍碑廊、烈士紀念堂、羊山烈士陵園等紀念建築物。

魯西南戰役紀念館於魯西南戰役勝利五十周年之際落成。曾參加過魯西南戰役的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親筆題寫了館名。魯西南戰役紀念館內陳列著一些鮮為人知的珍貴曆史照片、電文、書信和實物等,其中有毛主席給劉、鄧首長的親筆信;有當時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部發布的“渡河命令”電文;有劉伯承、鄧小平同誌過黃河以後的合影;有我軍挺進大別山途中的照片;有我軍包圍羊山之敵和生俘敵整編六十六師中將宋瑞珂、少將參謀長郭雨林的照片;還有《人民日報》、《冀魯豫報》、《大眾日報》當時報導“魯西南戰役”和“羊山戰鬥”取得輝煌戰果和勝利的消息等等。

魯西南戰役紀念館是我們緬懷革命先烈、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2001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渡江戰役紀念館

渡江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實施戰略追擊的第一個戰役,也是向全國進軍作戰的偉大起點。為紀念具有偉大曆史意義的渡江戰役,合肥市政府於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西側修建渡江戰役紀念館,位於濱湖新區核心區城市中軸線的最南端,南接巢湖,北枕塘西河生態綠廊,規劃用地麵積22平方米,總投資4億元。建築為地上3層、地下1層鋼筋混凝土框架——剪力牆結構,建築全長126米,總寬度52米,建築高度39.665米,總建築麵積15872.54平方米。

該館外形設計采用雙風帆造型,猶如兩艘乘風破浪的戰艦,結構新穎,造型獨特,主體結構最高處達40米,支撐“船頭”用支架使用3700噸鋼管,“船頭”部分“超長、超重、高、懸挑”結構在國內堪稱首例,是目前全國獨一無二的大跨度、大體積、大懸挑混凝土結構工程。

全館主要由水底廳、軍功廳、軍史廳、主展廳、渡江展廳、勝利展廳、體驗廳、多功能廳等組成。紀念館通過一條長達550多米長的紀念性軸線,展開氣勢磅礴的敘事主題。基地被分成停車區、觀眾休息區、總前委舊址、解放廣場、渡江戰役紀念館、勝利廣場六個區域。

主入口位於基地南側。以領導人群雕作為序列起點,以總前委成員為原型,追憶五位指揮領導人的豐功偉績。沿解放廣場往北,鐵石鋪成的“金沙灘”宛如兩道“印痕”圍繞在廣場兩側。旁植鬆柏,莊重肅穆,隱喻著永不言敗的革命精神。廣場中間用兩排象征革命之火的雕塑組織成一條通往紀念館的禮儀通道。

紀念館位於基地中央,建築造型以戰艦為意象,登陸為主題,象征我軍萬艦齊發,乘風破浪勇登陸的豪邁氣概。紀念館通過狹長的時間棧道與兩岸相連。特定時間入口處的時間棧道可從水底升起,再現當年渡江戰役的艱難險阻。勝利廣場的五角星紀念塔高度達60米,象征著軍民萬眾一心,不畏長江天險的萬丈豪情。同時,勝利塔也處在總前委指揮部舊址的視覺焦點。在勝利廣場的四角另外設計有永恒之炬,象征著革命之火永不熄滅,與勝利塔共同烘托出厚重的曆史氛圍。

紀念館是整個序列的焦點。總體設計追求簡約大氣的風格,顯示出勝利之師的王者氣概。主體功能分展示區、貴賓接待區、多功能影視廳、辦公區、屋頂花園、地下設備輔助區等幾部分。並根據功能與流線的需求,分別設置貴賓入口、辦公入口、殘障人士入口。主入口設計在二層。

在內部空間處理上,采用樸實渾厚的紀念手法與現代高科技手段相結合的方式,營造出凝重的曆史氛圍,同時又具有強烈的時代感。

紀念館於2008年10月26日工程正式開工建設,2010年4月20日主體完工,2011年10月全麵完成並開館迎客,該館將成為全國性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和安徽省濱湖城市風貌的標誌性建築。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撮鎮瑤崗村,設紀念館。這裏東有店埠河,南有淮南鐵路和合肥至裕溪口公路,水陸交通方便。

淮海戰役結束後,1949年3月中旬,由鄧小平、陳毅率總前委機關,進駐於此,統一指揮渡江戰役。同時,饒漱石、張鼎丞、曾山、魏文伯、舒同率中共中央華東局機關和華東軍區機關,也進駐於此。在此製定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對渡江作戰作了具體部署。渡江戰役勝利後,4月25日,總前委離開此地向江南進發。原住民房115間,麵積2519平方米。後有部分倒塌,現已維修,並在舊址內進行了複原陳列,成立了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

為緬懷、學習鄧小平、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1985年7月,中共肥東縣委、縣人民政府決定,建立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1986年7月3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把瑤崗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又將它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在瑤崗的華東局舊址、總前委參謀處、機要處、秘書處、後勤處、警衛營舊址也被納入保護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