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共分九個部分:總前委舊址、中共中央華東局舊址、總前委參謀處舊址、機要處舊址、秘書處舊址、後勤處舊址、警衛營舊址、醫院舊址和《渡江頌》書畫展廳。紀念館現有實物、圖片(表)700餘件,以及將帥題詞、書畫作品108幅,黨政領導題詞36幅。總前委舊址原是清末五品頂戴中書科中書銜太學生王景賢的宅第,三進四廂兩座四合院。房子屏門格扇,地板房間,雕梁畫棟,古樸典雅。
一進正屋東房為陳毅臥室,西邊一間是時任華東局常委、宣傳部長、軍區政治部主任舒同的臥室,最西邊一間是劉伯承的臥室,兩側廂房是警衛人員的居室。二進正廳是總前委會議室。正麵屏風上懸掛毛澤東、朱德的畫像。北側正中的展櫥裏展出的是渡江戰役前夕,鄧小平主持召開的一次總前委、華東局聯席擴大會議,部署渡江作戰任務和接管江南新區及支前工作會議的紀要等文字材料。
總前委書記鄧小平的臥室在二進的東間,室內按原狀陳列著架子床和一套西式辦公桌,還有鄧小平當年用過的一盞煤油燈。這盞燈是鄧小平離開瑤崗時送給房東的。“文革”後,房東的後代捐贈了出來,這盞燈得以重新與遊客見麵。緊挨著總前委舊址西邊的是機要處舊址。它是三進四廂,兩座四合院,原是王景賢二弟的宅第,總前委進駐瑤崗後機要處工作人員曾生活、工作這裏。再往西南行50米,便可見到防空洞遺址。總前委在瑤崗那段時期,國民黨經常派飛機空襲這一帶。為防國民黨飛機空襲,開挖了這個防空洞。防空洞深約6米,空間約60平方米,中間留有直圓形土柱。防空洞東南約60米,是墩塘遺址,墩塘水麵現已不大,塘中央有一土墩,墩上有一涼亭,飛簷翹角,古樸典雅。遊人可從石板橋走向涼亭。這裏原是王景賢夏季納涼之處,總前委進駐瑤崗後,鄧小平、陳毅等領導人經常在此談兵論政下棋休閑。
華東局舊址位於總前委舊址的東北部,為兩進兩廂四合院。門上方的“中共中央華東局瑤崗村舊址”匾額是原華東局第三書記魏文伯題寫。一進是時任華東局書記饒漱石,華東局常委、組織部長張鼎丞和財委主任曾山的辦公和住宿處。二進是會議室和工作人員辦公和住宿處。從華東局舊址往西行約200米,便可見到又一座綠樹掩映中的四合院,它青磚小瓦、風火高牆,這便是總前委參謀處舊址。參謀處現在為渡江戰役及解放戰爭期間部分珍貴革命文物展廳,這裏收藏並陳列著渡江戰役及解放戰爭期間的各種槍支、槍套、斧頭、報刊、肩章、被褥和各種生活用品,以及曾經在這裏工作過的同誌回憶錄和渡江戰役紀念館工作人員對他們的訪談錄。
在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內,現設有名為“渡江頌”的書畫展廳。“渡江頌”匾額為原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上將親自題寫。展廳共分三個部分,首先看到的是“將帥題詞廳”,內設三室。第一室為元帥、大將、上將廳,你可以看到陳毅、徐向前、聶榮臻、粟裕、劉華清、李德生、張震、遲浩田等38位將帥的真跡。第二室為中將廳,第三室是少將廳。接著是黨政幹部題詞廳,最後是書畫廳。書畫廳裏展有舒同、賴少其、鄒德忠和郭公達等書畫界知名人士的墨寶。
總前委舊址紀念館作為曆史見證、革命聖地,現已成為南京軍區及安徽大學、合肥炮兵學院等幾十所院校的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自開館以來,共接待觀瞻者600萬人次,特別是2008年2月23日,紀念館在全省率先免費對外開放,更是觀眾如潮,現在年接待量近40萬人次。此次被命名首批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是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繼獲得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國紅色旅遊十大景區、國家級3A旅遊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後的又一殊榮。
渡江戰役二野司令部遺址
解放戰爭渡江戰役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司令部(簡稱渡江戰役二野司令部)舊址,位於桐城市北大街桐城中學校園內。1949年4月19日,司令部由舒城移此。作戰室設在中學圖書室內,此係一幢高台基的近代建築,麵積231平方米,坐西朝東,抬梁式磚木結構,下為磚石壘砌台基。麵闊一間,進深三間,四周設回廊,寬1.2米,回廊設16根木柱,墊以四方石柱礎。磚砌隔牆,東設大門,南北牆各設五個券窗,兩旁設邊門。西牆設兩個券窗。梁架結構露明,五根碩大七架梁,四角用扒梁與之連接。屋頂四坡水,小瓦鋪蓋。現辟為“二野渡江司令部展館”,向海內外開放。
據《二野大事記》和二野司令部《陣中日記》記載:4月15日二野在此召開師以上幹部會議。鄧小平傳達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精神,劉伯承號召部隊:“用最大力量,進行渡江作戰準備和加政治思想工作”。4月17日,劉、鄧向西線部隊下達了於21日開始渡江作戰的命令,決定所屬三、四、五兵團渡江的部署。4月19日,“野司首長均至桐城指揮”。4月21日,“二野所屬部隊遵命於17時30分開始炮擊,17時55分開始登船渡江”。渡江戰役取得全線勝利後,司令部於4月28日離開桐城,經合肥、全椒,4月29日到達南京。
1980年,桐城縣政府將渡江戰役二野司令部舊址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中共桐城縣委將該舊址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9年,中共桐城市委黨史辦公室在舊址上建立渡江紀念館。
二野四兵團作戰會議遺址
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簡稱“二野”)。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結束後,二野先遣兵團南進,直抵長江北岸。3月27日,二野四兵團先遣部隊第15軍第43、45師從太湖南部進抵宿鬆,解放高嶺、長鋪等沿湖以北地區,4兵團先遣第27支隊推進至築墩。4月11日,二野4兵團第13軍、第14軍揮師東進,出鄂東,進駐宿鬆沿湖一帶,抓緊水上練兵。
同時,4月初,二野4兵團15軍進駐望江縣華陽一帶,籌備水上練兵事宜。水上練兵從上下船、船隻操縱、救生器材試驗和各類兵器水上射擊等一般性課目,轉入到航渡編隊、指揮聯絡、步炮協同及登陸突破等戰術動作。通過短期訓練,絕大部分戰士學會了搖櫓劃槳,600人能夠掌舵撐篷,連編隊行船速度可達每分鍾70公尺,全連登陸動作隻需30秒。4月11日,15軍4師組織130團進行渡江模擬演習。
14日,二野4兵團司令部進駐宿鬆長嶺鋪第45師師部駐地,陳賡司令員在長嶺鋪主持召開兵團作戰會議。會議製定了4兵團渡江作戰具體方案:第15軍為左縱隊,在望江華陽鎮附近強渡,是兵團主要突擊方向;第13軍為右縱隊,在楊灣強渡;第14軍隨第15軍之後續渡跟進,其第41師配屬第13軍指揮,作為右縱隊渡江的安全保障。會後第2天,陳賡司令員率兵團司令部到達太湖徐橋鎮。
4月18日,4兵團司令員陳賡、15軍軍長秦基偉分別從太湖徐橋、長嶺金家新屋移駐至涼泉陳氏衝陳家祠堂,前線指揮。4月21日,在二野司令部的統一號令下,4兵團13軍從楊灣起渡、15軍從華陽起渡,軍民同舟,千帆競發,炮火紛飛,敵軍倉皇潰逃,二野4兵團勝利完成渡江作戰光榮任務。
二野4兵團作戰會議遺址原為長嶺鋪集鎮洪氏地主私家宅院,土改後大部被沒收分配,一部分主人至今未變。上世紀50年代設區機關於該集鎮,後區糧站建於該遺址前。隨後集鎮重心移至公路西側。如今老街變化雖小,但舊痕跡亦消失殆盡。
幾處起渡點遺址所在地現在均建設了防汛工程,沿江多沙灘,栽種了大片意楊,林木鬱鬱蔥蔥,江麵波光粼粼,景色宜人。
劉鄧大軍挺進大西南“二野”司令部洪安舊址
劉鄧大軍挺進大西南“二野”司令部洪安舊址位於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洪安鎮邊城居委會洪安組洪安碼頭。
該舊址坐南朝北,為四合院布局,磚木結構樓房,硬山式屋頂,豪式梁架。前屋通麵闊三間12.7米,通進深二間11.65米,通高9.1米。後屋通麵闊三間12.7米,通進深二間8.8米,通高7.2米。建國以前為複興銀行,建國後為農行洪安營業所,現營業所已遷出。
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百萬雄師過大江,寧、滬、杭相繼解放。8月,湖南長沙和平解放。1949年11月1日,劉伯承、鄧小平帶領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與從川北入境的賀龍部隊遙相呼應,采取大迂回、大包圍的戰略進軍大西南,劉、鄧大軍由湖南常德沿川湘公路向重慶挺進。
1949年11月6日下午,劉、鄧大軍3兵團12軍36師106團前衛部隊到達花垣縣吉峒坪。國民黨守軍派兵把守,封鎖洪安與茶洞之間的所有通道,把停靠在水路的上百船隻,全部放到上、下遊偏遠處港汊中隱藏,截斷水路交通;並放火燒掉了川湘公路跨入西南唯一的茶洞大橋,截斷陸路交通,妄圖阻止劉鄧大軍入川。
解放軍先頭部隊在兩岸百姓的協助下,用木船改裝成簡易渡船,在重機槍強大火力的掩護下,20多個搬運工人撐著船,載著數十名解放軍戰士向洪安碼頭邊打邊進,洪安守敵一觸即潰,向縣城方向倉皇而逃,戰鬥不到半個小時就宣告結束,解放軍勝利進入大西南第一鎮——洪安。隨後,他們在清水江上架設浮橋,讓後續部隊源源不斷地向秀山挺進。劉鄧首長率領二野前委、二野司令部進入洪安後,駐紮在當時的複興銀行。當晚,司令部用柴油機發電,滿街燈火通明,劉鄧首長走上街頭,親切看望了當地的父老鄉親。劉鄧大軍挺進大西南“二野”司令部洪安舊址於1987年4月被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10月被中共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命名為重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成都戰役烈士陵園
成都戰役烈士陵園位於蒲江縣西來鎮銅鼓村,建於2008年4月,占地麵積22.77畝,投入建設資金1200萬元。陵園內綠化覆蓋率達80%,蒼鬆翠柏,環境莊重幽雅。“成都戰役紀念碑”為成都戰役老師長、海軍後勤部原部長王曉老將軍題書,“成都戰役紀念館”為成都戰役老兵、北京軍區原司令員李來柱上將題書。主題浮雕是由省軍區對口援建,烈士陵園內有烈士墓區、成都戰役紀念碑、成都戰役紀念館、主題浮雕等紀念設施,紀念廣場可容納約800人進行悼念活動。
成都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在第一、第四野戰軍各一部的配合下,在解放祖國大陸作戰中最後一次大規模戰役。此次戰役中,解放軍共有110名指戰員長眠蒲江,就地安葬在蒲江縣5個烈士陵園,其中縣烈士陵園44名、鶴山鎮烈士陵園12名、壽安鎮烈士陵園5名、西來鎮烈士陵園25名、複興鄉烈士陵園19名,另外,由其家屬遷移回原籍的烈士5名,因分散安葬在鄉鎮的烈士陵園,由於條件簡陋、交通不便等情況,已越來越不適應新形勢下社會各界緬懷革命烈士的需要,應左良、荊浩等成都戰役健在老兵以及社會各界的建議,為褒揚先烈,教育後代,蒲江縣委、縣政府決定在當年全殲國民黨胡宗南匪軍主力李文兵團最後決戰的主戰場——蒲江西來古鎮修建成都戰役烈士陵園,集中安葬在成都戰役中犧牲在蒲江境內的革命烈士。
成都戰役紀念館占地330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作為四川省國防教育基地,這裏裏集中展示的文物、圖片、書籍等以不同的載體,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麵,生動形象、客觀真實地記錄和再現了英勇的人民解放軍征戰西南、決戰川西、解放成都的戰鬥曆程。
“解放戰爭是中國戰爭史上波瀾壯闊的篇章,而成都戰役是其中精彩的一節;四川的解放戰爭是一部威武雄壯的英雄史詩,而成都戰役是其中精彩的一篇。”一位成都戰役的參戰老兵於此題下這樣一句話。
目前,成都戰役烈士陵園已建成集瞻仰、憑吊、遊覽於一體的園林式烈士紀念建築重點保護單位,並成為緬懷先烈、教育後人、激勵未來、弘揚革命優良傳統、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的重要基地,已被省政府和省國防教育委員會正式命名為“四川省國防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