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歎讀孔子(1 / 2)

站在孔林門前中空枝枯、片峰炸裂的老柏樹下,忽然就想起了孔子那句穿透時空的“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的偉大預言。在諸侯紛亂、諸子百家爭鳴的時代,智者孔子為什麼能預知他的思想跨越千年,百代流芳?

我很想知道三歲喪父、十七歲母親溘然長逝的孔子是如何度過他的童年時光,很想知道世態炎涼在孔子幼小的心靈上打下了怎樣的痛苦烙印,很想知道他的母親顏征在被逼無奈帶著孔子移居闕裏時的天空是否飄著細碎的雪花,很想知道那個讓孔子流淚的時代上天為什麼會如此的不公……

也許,“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等等,正是孔子在童年苦難歲月中的痛苦呐喊。“吾十有五而誌於學”,那麼十五歲以前呢?十五歲以前的孔子,正看著嫋嫋炊煙從自家茅屋中升起,正望著蔚藍的天空飄過朵朵白雲,正看著母親從家中進進出出縫衣補裳,正望著田地的盡頭日升日落……那時的鄭國子產已經執政,國勢正在不斷強盛;而魯國,卻像一頭行將衰朽的老牛,在蒼茫的大地上緩慢地爬行。

磨難往往是人生最好的老師。當苦難的歲月將你逼得走投無路的時候,勢必會陡然激起你對美好生活的種種幻想。那時除了奮鬥和抗爭,你別無他法。十五歲的孔子看著母親漸染的白發和長滿老繭的雙手,逐漸意識到了學習做人和懂得生活的重要性。他開始將田野中的花香和隨處翻飛的蝴蝶拋置腦後,靜靜地坐在母親身旁聽講動聽感人的故事。時光如水,歲月如歌,一年又一年……忽然,慈愛的母親在一個冬雪飄散的午後悄然離開了人世,那一刻,孔子感到前所未有的絕望,他的天空變得冰冷而又淒清。

身心疲憊的孔子終於發憤讀書學習。然而,他首先遇到的就是學什麼和怎麼學的問題。在他之前,民間已經流傳著《詩經》和《尚書》的殘簡,那些身著紅衣頭戴方帽的采詩官正敲著銅鉦沿街尋訪,所有的這些對孔子來說實在還太過遙遠。在一個朝陽初起的早晨,他忽然悟到了一條自己都感到振奮的哲理:隻有生活,才是知識的源泉。對,向生活學習!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田地村頭,到處是孔子的身影與足跡。他向鄰家的老翁谘詢處世的經驗和生活的常識,向東村的老嫗探訪魯國的古文化,向忙碌的村姑詢問河水的暴漲與枯萎,向騎牛的牧童探問吹笛的方法和絕技……他的生活經驗隨著歲月的流逝而增多增廣,而在此時,他的注意力開始逐漸轉向關注國家和政事。(?散文網:www.)

諸侯爭霸,戰爭頻仍,這種殘酷的社會現實讓孔子看到了百姓的苦難,他要用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偉大抱負去力挽狂瀾。他以飽滿的熱情和精神投入到扭轉乾坤中來,魯國的編年史《春秋》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走入了他寬闊的視野。不知史無以明理,不知史無以知現在和未來,孔子是這樣評價當時的自己,“好古,敏以求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