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歎讀孔子(2 / 2)

其實,孔子的政治思想以及對後世的影響正是緣自他的好學,“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他的好學還來源於他的精思與深慮,“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些對學習經驗的總結至今閃爍著耀眼的光芒。站在滾滾而逝的沂水旁,他感到了時光的易逝,歲月匆匆,慨然長歎“逝者如斯,不舍晝夜”。但也正是在匆匆而逝的時光麵前,孔子變得逐漸強大,“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一路走來,孔子連同他的思想逐漸成熟起來。

他多麼想在天下推行他的“仁政”思想。“仁者,愛人”。看著那些為國內混亂而絞盡腦汁的諸侯們,他送出了治世良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八字方針可以解除無盡的內憂;望著流離失所、背井離鄉的荒民,他對那些戰亂的製造者們當頭棒喝“克禮複禮”;當站在他麵前的執政者們以這樣那樣的理由搪塞時,孔子痛心嫉首,大聲斥責,“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世事滄桑,諸事難料。身負曆史重任的孔子怎麼都不會想到自己的理想會在現實的麵前如此的孱弱無力。坐在門前的石板上,他開始了痛苦的反思,這個千瘡百孔的世界怎樣才能變得“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於沂,風乎舞雩,歌而歸”?這需要一種偉大的勇氣和力量啊!

他帶領著弟子們開始了周遊列國的生涯,這場推行理想的工程實在是浩大而又艱難。走過無數的坷坎和泥濘,遭受過一次又一次的苦難和挫折,他由起點興致勃勃地出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而後又如惶惶喪家之犬地回歸到終點。起點就是終點,終點又何嚐不是起點。失敗,再失敗,挫折,再挫折,但思想者孔子始終堅信,自己的理想終久會在這個摯愛著的熱土上實現。

也許,一種思想,非要經曆無數人的傳承,才能橫空出世,紮根生芽開花結果。在魯國,一路走來的智者孔子看看背後的行囊,終於決定坐下來,開始自己傳承思想的偉大工程。廣授門徒,因材施教,啟發誘導,他所傳承的,就是他一生總結的政治理想和偉大抱負。一代又一代,孟子,荀子,董仲舒,程顥,程頤,朱熹……他的儒家思想像行走大地的陽光一樣燦然於天地間,百代流芳。

夕陽西下,滿天的紅霞灑落在齊魯這片靜寂的大地上。古柏曆終千年,風霜雪雨中仍保持著頑強的生命活力。在技枯幹瘦的縫隙間,一支嫩芽正悄悄萌動,那是思想者永恒的靈魂在天地間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