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的發光特性啟發了科學家。他們很快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了螢光素稱之為“冷光源”。目前,我們所使用的光源,隻能把電能的l/10轉化成光能,其餘9/10都成為熱能而被損耗掉了,發光效率很低,而且也不夠安全。而螢光素是再生資源,加上冷光源光色柔和,更適合人的視覺,它的能量轉化率也極高,幾乎95%的化學能都可以轉化成光能。
科學家預言:在未來生活中,不僅是電燈被冷光替代,人造的冷光物質還將廣泛地用來製造衣服、地毯、牆壁等,人類的生活將變得更安全舒適和多姿多彩。
九、屎殼郎如何拯救了澳洲?
1770年4月,歐洲的第一批移民在澳洲定居了。他們看見澳洲有莽莽的草原,可是食草動物少得可憐。因此移民們在18、19世紀依次從印度、馬來西亞等地引進了黃牛等家畜。
由於畜牧業的突飛猛進,嚴重的糞害問題便出現了。據估計,一頭體重約270千克的肉用牛,每天的排糞量大約為16千克。在澳大利亞大草原上,那時候有4萬頭牛,每天會有64萬千克的牛糞排在草原上。時間一久,許多牛糞便覆蓋了草原,壓住了牧草,阻礙了牧草的生長,使得肥美的草原漸漸退化,還出現了許多禿斑。
在把牛引進澳洲時,也把兩種十分討厭的蒼蠅——水牛蠅與灌木蠅也引進了。牛糞是蒼蠅的孳生地,牛糞使得水牛蠅以及灌木蠅快速繁殖起來。到了20世紀的50年代以後,蒼蠅在整個澳洲大陸非常猖獗。
為了能夠拯救大草原,澳大利亞派出了許多科研人員,趕赴世界各地,引進了大量蜣螂。
屎殼郎是一種食糞類甲蟲,學名稱之為蜣螂。
不要看屎殼郎名字難聽,它卻是處理糞便的能家裏手。屎殼郎不但以糞便作為食物,還將糞便當成“育兒房”。在糞球裏麵產卵,將糞球當成幼蟲的食物。
屎殼郎搬運糞便的能力非常驚人。先利用前足切掉一塊糞做成糞球,接著利用後足將糞球推到適宜的地方並且埋到地下。
據說,從非洲的肯尼亞引入澳大利亞的一種屎殼郎,它的成蟲能製作出比自身體還要大的糞球。這種屎殼郎一雌一雄共同合作,隻需要30~40小時就能把1升的新鮮糞便運到地下。
屎殼郎來到了澳洲草原以後,迅速地將糞便運走並且埋到地下,牧草獲得了蓬勃生長的養料。蒼蠅失去了賴以繁殖的糞便,無疑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磁這樣,澳大利亞的大草原獲救了。
十、變色龍為什麼會變色?
在自然界,各種各樣的動物為了適應惡劣的自然環境,它們經過世世代代漫長的進化和演變,逐漸練就了各種各樣的偽裝本領,讓自身的體表顏色跟周圍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借此避免敵人的侵襲和傷害。
變色龍又名避役,是一種爬行動物,它在自我保護方麵可是個行家。變色龍平常喜歡靜悄悄地生活在樹枝上。它雖然其貌不揚,卻能在一晝夜間,變換出6~7種顏色。在變色龍的表皮上貯存著黃、綠、藍、紫、黑等各種色素細胞。一旦周圍的光線、溫度和濕度發生了變化,變色龍的體表顏色也就會隨之發生變化。
科學家仿照變色龍的體表顏色,製成了一種既能自動改變顏色,又始終與周圍環境保持一致的軍裝。這種軍裝是由一種對光線變化很敏感的化學纖維織成的布料製成的。軍人穿上這種軍裝,隱蔽時就不需要其他偽裝了。
十一、蛇為什麼能吞食比自己頭還大的食物
蛇類能夠吞食比本身頭還大的食物,這是為什麼呢?這與其身體構造特點有關。它們張口的大小有很大的靈活性,方骨與下頜骨之間由一個幅度很大的關節連接,組成這個關節的幾塊骨頭是可以活動的,閉合時,方骨與下顱骨相互平置;張口時,方骨即豎起,而且,蛇左右下巴頦處的骨頭連接成可以活動的榫頭,以韌帶相連,因此,它的嘴巴上下可以張得很大,左右也不受限製,使口咽部形成一個大空腔,這樣比嘴大的食物就能順利進入口咽腔。
另外蛇的胸部沒有串連住肋骨的胸骨,肋骨可以自由活動。吞人食物的大小不受胸廓的限製,隻要胸部肌肉伸縮性容許就行,這樣食物就能夠長驅直人地進入可以脹大的肚皮。
此外,蛇類的肺部後端是充滿空氣的氣囊,在大的食物進入口腔時,會短時間阻止氣體進入肺部,但通過氣囊可以輔助呼吸,因而沒有窒息之憂。同時,蛇還會分泌出大量的唾液,為吞咽食物添加了大量的潤滑劑。
十二、鱷魚和海龜“流淚”的秘密
對於人類而言,賴以生存的是淡水,盡管海水占地球水量97%,卻不能直接飲用。然而,許多海洋生物卻照飲不誤,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這些海洋生物的體內都有自己的“海水淡花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