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蜻蜓為什麼要點水——動物界的學問(4)(2 / 2)

飛魚會飛和它的鰭有關。飛魚長有一對發達的胸鰭,其長度約為身長的三分之二,其寬度約為身長的三分之一,腹鰭也比較發達,尾鰭下葉比上葉長,這些鰭使飛魚具備了飛行條件。當由胸鰭產生的上升力和尾鰭產生的前進力合在一起時,飛魚就能離開水麵飛行了。

飛魚飛翔的目的主要是自衛,以逃避凶猛的魚類和海豚的追趕。如海中的鯊魚,常常追逐捕食飛魚,因此,有飛魚成群飛翔的海區,常有鯊魚群體出沒。除了避敵飛翔外,它們在興奮時也時常成群飛出水麵,並發出如鳥飛時呼呼的振翼響聲。

每年的四五月份,飛魚從赤道附近到我國的內海產“崽”,繁殖後代。它的卵又輕又小,卵表麵的膜有絲狀突起,非常適合掛在海藻上。漁民們根據飛魚的產卵習性,把許許多多幾百米長的掛網放在海中,重重疊疊的漁網使飛魚自投羅網,在網中產卵。

十六、企鵝為什麼不會迷路

企鵝是南極特有的動物,它以海洋生物為食。南極是個生存條件極為嚴酷的地區,不要說生活,一般動物連生存的可能都沒有,但企鵝卻在那裏一統天下,繁衍生息,它具備哪些先天條件可以適應南極的環境呢?科學家經過多種考察和研究,初步提示了企鵝的生活規律,但更深的原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科學家們在南極發現,那裏的企鵝每到冬季就出海,到未結冰的地方去捕魚為生;等春天到來的時候,它們又長途跋涉,回到自己的故鄉,並且準確無誤。這一段距離足有幾百裏,甚至上千裏。要知道,南極洲是一片茫茫雪原和冰川,沒有任何目標可供企鵝識記。

為了揭開企鵝識途之謎,科學家們曾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捕捉了5隻未成年的企鵝,在它們的身上做了標記,然後把它們轉移到距離它們的故鄉1900千米以外的被冰雪覆蓋的5個不同地點放掉。1個月以後,它們靠步行、滑行和遊泳,穿越沒有任何標誌的冰川雪原,一個不少地回到了故鄉。

這使科學家們困惑了。本來,人們采用了現代化的技術,對候鳥往返、動物遷徙、魚類洄遊等現象進行研究,可至今還沒有得出令人滿意的結論。企鵝這種獨特的識途能力又向科學家們提出了挑戰。為解開企鵝識途之謎,各國的動物學家紛紛奔赴南極進行研究和觀察。在南極洲,科學家們做了各種各樣的試驗。有人在遠離企鵝故鄉幾百千米以外的地方,將一隻隻企鵝分別放進洞穴裏,在上麵蓋上蓋子。那裏一馬平川,沒有任何標記和特征。然後他們在三個不同位置的觀測塔上觀察放企鵝的地方。過了一段時間,企鵝從洞裏出來了,起初,那幾隻企鵝不知所措地徘徊了一陣,隨後就不約而同地把頭轉向同一個地方——它們的故鄉所在的方向。

經過多次觀察,科學家們初步認定,企鵝識途與太陽有關,而與周圍環境無關。它們體內的“指南針”是以太陽來定向的。但是,企鵝要想用太陽來定向,它就必須具備與太陽相配合的體內時針,以便能從某一特定時刻的太陽位置來推定出哪兒是它們的家鄉。

十七、大馬哈魚是怎麼回家的?

在水生動物中,有很多長途跋涉的“旅行家”:大馬哈魚不遠千裏回歸故鄉;大洋遊子“金槍魚”總是定期洄遊,從不失約;鰻鱺魚旅行到千裏之外去營造“愛情伊甸園”;大海龜在海中遊遊數年也從來不會迷失方向……這些“旅行家”們出沒於江河湖海之間,與激流、惡浪、險灘、暗礁勇敢地搏鬥,執著地重返故鄉。

中國東北黑龍江是大馬哈魚的產卵地之一。當大馬哈魚在這裏完成繁衍後代的任務後,就會耗盡能量而死去。這時,幼魚就會離開故鄉,遊出黑龍江,繞過庫頁島,穿越千島群島,橫渡鄂霍次克海,最後來到日本東北部的大洋中住下來。4年以後,它們就會結伴重返故鄉。經過那麼多年,大馬哈魚是靠什麼找到回家的路的呢?

美國科學家做了一個有趣實驗:在距離西雅圖灣24千米的地方有一條呈Y形的小河,每個河汊中都住著一個大馬哈魚的家族。科學家趁大馬哈魚返鄉時,捕撈了一些魚,在其中一半魚的鼻子裏塞上了棉花,同時在魚體上做了記號,然後在小河汊的下遊放掉捕撈到的魚。被塞住鼻孔的大馬哈魚暈頭轉向,找不到回家的路線,而沒有被塞住鼻孔的大馬哈魚仍然順利地回到了故鄉。

後來,又有科學家進行了一項類似的實驗。他們從威斯康星州中部的一個孵化場中捕了1600條大馬哈魚的幼魚,然後他們把這些幼魚送到很遠的地方。其中的800條幼魚被放在一個加有化學藥劑的水族箱裏,而另外的800條則養在未加任何化學藥劑的水族箱中。第二年秋季的產卵時節到了,科學家們在通向湖中的一條小河中滴入了少量的那種化學藥劑,後來這條從河中捕捉到的212條大馬哈魚中,有185條是用化學藥劑處理過的,隻有27條是未經處理的魚。原來,大馬哈魚能把自己故鄉的土壤、植物、動物或其它的氣味長久地記住,然後憑著嗅覺尋找這些氣味,重返故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