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天氣酷熱時,人身上會出汗。有趣的是,很多植物也會在夏天“出汗”。夏天早晨,在土豆、西紅柿、蠶豆、楊樹、柳樹等的葉子上或者在嫩綠的雜草上會有一顆顆十分明亮晶瑩的小水珠,它們猶如光芒四射的珍珠一般。這就是植物流出的“汗”珠。
許多人會說,難道這不是露水嗎?怎能把露珠當汗珠呢?其實,露水固然有,但植物的汗水也是真正存在的。
觀察植物就會發現,從植物葉子尖端冒出來的亮晶晶的水珠掉落下來後,葉尖又會慢慢冒出小水珠,漸漸變大,最後掉落下來。如此反複不斷。顯然,這不是露水。
露水是指凝集在地麵及地上物體表麵的水珠,通常在晴朗少風的夜晚出現。露水水滴很小,總是一滴滴蓋滿整張葉片的表麵,而不是從葉尖冒出來的。而植物的“汗水”通常是大滴液珠,一般在葉尖和葉緣。這樣一比較,就能區分什麼是露水、什麼是植物的“汗珠”了。
為什麼植物在夏天也會“出汗”呢?
白天氣溫比較高,植物會大量吸水。晚上氣溫下降,但濕度還較高,植物體內蒸發的水分很少。而這時植物根部的水分含量還很充足,根係大量吸水,從而產生較強的根壓,促使植物把體內多餘的水分通過葉緣的水孔排出,於是植物就“出汗”了。在植物生理學上,這種現象叫做“吐水現象”。
吐水現象在盛夏的清晨最容易看到。有時在空氣潮濕、沒有陽光的白天,植物也會“出汗”。
植物“出汗”除了能保持植物體內的水分平衡、使植物正常生長外,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能把體內過多的礦物質排泄出來。
在熱帶森林中有一種樹在吐水時,滴滴答答,好像在哭泣,當地居民把它叫做“哭泣樹”。中美洲多米尼加的雨蕉就是一種會“哭泣”的樹。在溫度高、濕度大、水蒸氣接近飽和及無風的環境下,雨蕉體內的水分就會從水孔溢出來,一滴滴地從葉片上落下來,好像在哭泣。
十二、植物幼苗為何朝太陽的方向彎曲
1880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觀察到了一樁驚奇的事情:稻子、麥子的幼苗受到了陽光的照射以後,都會向著陽光的方向彎曲。可是,假如將幼苗的頂端切掉或用東西遮住,幼苗就不會向太陽“鞠躬”了。
為何會這樣呢?達爾文提出了一種假設:在幼苗的尖端部位含有某種物質,在光合作用下,這種物質跑到了幼苗的背光一側,從而引起了彎曲生長。
假如你問:“某種物質”到底是什麼呢?這個問題連達爾文自己都不能回答。可是,達爾文的發現和假設,卻引起了各國科學家足夠的重視,許多人開始進行研究,想將“某種物質”搞清楚。
1926年,荷蘭科學家波特發現假如將麥子幼苗的頂端切去,幼苗馬上停止生長,還不向太陽“彎腰”了,不過,把這切掉的頂端再放到原來的位置上,幼苗就又能重新生長“彎腰”了。更加有趣的就是,將切下來的頂端在瓊膠上麵放上幾個小時以後,再將瓊膠放到切麵上,幼苗竟然可以重新生長!
實驗表明,在幼苗的尖端的確是存在著“某種物質”。這種物質能轉移到瓊膠上去。所以這一點加強了人們尋找“某種物質”的決心。
這個謎底在1933年的時候終於被解開了:化學家們從幼苗的尖端,獲得了好幾種物質。這些物質,對植物的生長具有強烈的刺激作用,能夠使幼苗背太陽一麵的細胞迅速分裂,從而生長加速。能夠使幼苗朝向太陽的一麵“彎腰”。
這些物質,被稱之為“植物生長素”。依據化學分析,這些植物生長素通常是一些十分複雜的有機化合物——三醇酸(生長素A)、醇酮酸(生長素B)以及垛乙酸(異生長素)。
種莊稼的人都期望莊稼長得快一點。古代有一個寓言“揠苗助長”,是說一個急性子看見他的苗不長,卻急得跑到田裏去把莊稼往上拔!
既然這種奇妙的植物生長素可以刺激莊稼的生長,那麼,能否叫它替農業服務呢?
可事實是大自然太過於吝嗇了,植物中所含的植物生長素真是少得令人吃驚:在70萬棵玉米的幼苗頂端上,一共含有千分之一克的植物生長素!
絕不能再等待大自然的恩賜了。於是,人們開始試著製造植物生長素。
人們找到了許多東西,盡管不屬於植物生長素,卻對莊稼的生長起到了刺激作用。這種人造的,和植物生長素相似的,對植物生長具有刺激作用的東西,便被稱做“植物生長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