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書庫後金國天聰八年(1634年),皇太極的軍政大局伊始進入一種姿態嫻靜、收放自若的怡狀態。
大明、北元蒙古、後金的三足鼎立南麵的明朝,經大淩河之役、旅順口之戰等一連串的挫折下來,崇禎有關複遼滅金的種種雄心鬥誌俱化為了輕煙。
至於那個小女兒般心態的朝鮮,皇太極在天聰元年(1627年)登基伊始就撩撥過她一回了。說實話,皇太極對於儼然一副冰肌玉骨姿色的李倧王朝並不太放在眼裏。
因此,這一次皇太極把解決問題的目光直接鎖定在了與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恩怨仇糾葛了數十年的察哈爾部林丹汗身上。
林丹汗與皇太極是同齡人。可是,他既然與皇太極乍然相遇於同一時代,這就注定了林丹汗也是一個苦命的漢子。
皇太極很喜歡將自己的事業看成是《水煮三國》中的一種大江湖。
林丹汗既然與皇太極一同在風雨如磐的江湖中爭鋒鬥狠,欠賬還錢,欠血還血。誰擋了皇太極的權勢之路,誰就得拿命來抵償,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講起來,察哈爾部的林丹汗與那個一生俱無歡顏的崇禎之間才是祖祖輩輩糾纏不清的孽緣冤家呢。
孛兒隻斤·妥懽帖睦爾當年,崇禎的那個開國老祖、酒肉和尚朱元璋起事於民間。當他一路耍著從丐幫偷學來的打狗棍法,向北京城撞去之時,林丹汗北元的始祖也是元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元順帝--孛兒隻斤·妥懽帖睦爾(惠宗)正沉溺於煙花三月的脂粉陣中呢。元順帝其時正是酒色過度後的心虛氣短,慌亂中,他哪敢硬接朱元璋虎虎生風的實招兒!縮頭往後一閃,就撒丫兒跑回了蒙古人的老根據地北方草原。
朱元璋與妥懽帖睦爾的一進一退間,蒙古貴族們大約不過是傷及了一些皮毛。因此,北元蒙古的根基從一開始就是元氣依然的。
自1368年北元妥懽帖睦爾北徙上都,至1635年林丹汗的兒子額哲歸順後金,北元與明廷這對角兒,黑白臉的唱反調近二百七十年,真可謂是但求同年同月生,也求同年同月死了。
北元蒙古人的爭戰歲月朱明皇朝開國二代皇帝的殺戮之氣損壞了它的軍事元氣。所以,後來朱家皇朝的邊防軍事作為,始終隻能達到西晉、北宋時期拘謹守成的局麵。
永樂大帝之後的仁宣二宗是一對守成的父子。
仁宣二宗之後的英宗朱祁鎮,卻是一位不識人間艱辛的小皇帝。他在玫瑰春陽的紫禁城深宮感到寂寞了,就想效仿洪武、永樂二祖重建一種不朽的武功。因此,他匆匆地跑到邊塞尋找北元的漢子比武。結局當然是被魯莽的蒙古人打得鼻青臉腫、抽抽噎噎地回來。這就是大明曆史上笑死人的“土木之變”了。
其時,北元的政治掌握在脫歡、也先父子手中。脫歡死後,也先太師在互市貿易的使臣人數以及嚴格限製武器、銅鐵等金屬物資的經濟交易方麵與明朝生了尖銳的矛盾。
明英宗朱祁鎮就借故停掉了與也先的關貿往來。
這使得也先太師大失麵子。惱怒之下,蒙古軍隊侵入了明朝的領地。也先太師與北元悍將阿剌知院充當了攻擊的主力。
1449年7月17日,明英宗盡點五十萬大明精銳部隊浩浩蕩蕩從北京開出。一大批文武大臣扈從這位年輕好事的聖上。當時,也先太師與阿剌知院率領的蒙古衛拉特主力隻有二萬人。二十五比一。
土木之變,也先把英宗打殘了“得,明軍一人吐一口唾液,都會把蒙古蠻子們淹死了。”這是太監王振在開戰前,俯帖耳跟明英宗講過的一句話。少不更事的明英宗立即雙頰緋紅,宛若一位思春的少年。
這一戰,蒙古漢子們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跡!也先與阿剌的聯軍,一戰即將龐然大物的明軍擊潰!扈從明英宗上前線的文武大臣們死傷殆盡,一般的明朝士兵更是屍體“蔽野塞川”了。禦駕親征的最有力支持者,太監王振被部下剁碎成泥。走投無路的明英宗幹脆“下馬盤膝麵南而坐”,乖乖地做了蒙古人的俘虜。
“土木之變”令明朝人的元氣大傷,臉麵丟盡。
後來,北元的另一個政治小高峰期,是達延汗與他的孫子阿勒坦汗(俺答汗)帶來的。
達延汗是北元政壇上一顆閃耀的明星,造就這位宛若鑽石般璀璨之達延汗者,乃是一個濃過肩、肌白如水的聰穎女子--滿都海夫人。
滿都海夫人把達延汗養大後嫁給了他先前,黃金家族中的巴延蒙克、滿都魯,曾經是一對頗有勢力的叔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