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這一番殘酷的火並,李自成大軍至少減損了十萬人。不過,李自成卻認為這是值得的。至此,李自成將三股農民軍的指揮權囊括於自己一人之手,這也是過去農民軍做大做強所必需的殘酷融合過程。
看不清是不是獨眼龍,這時,李自成在襄陽搞了一個很粗糙的“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府”集權在手,李自成把襄陽改為襄京,在襄陽搞了一個很粗糙的“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府”的軍政府。不過,在這個階段,李自成的親信武將階層誰也沒有認真將襄陽政權當一回事兒。武將們一下子從條件艱苦的河南地麵進入到花花世界般的襄陽,將領們正忙於個人的生活享受,或“各踞巨室,籍沒子女為樂”;或流連於襄陽城的“大殿深宮、優觴縱飲”,部隊的鬥誌忽然間竟鬆懈下來。
麵對這種狀況,李自成深為憂慮。隻是,李自成率領這樣龐大的一個農民新興軍事集團,下一步,又該往哪裏走呢?
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月中旬,李自成在襄陽召開了一次決定這支農民軍未來走向的軍事會議,文官集團曾提供了三種不同版本供李自成選擇:
第一種意見是由河北而趨北京的。持這種意見的代表人物為襄陽政府的丞相牛金星。第二種意見則是前明降官楊永裕提出的,就近取南京,把江南富庶之地拿到手,以後再徐圖北方。智囊團老資格的高級顧問顧君恩則提出第三條的穩健路子:先取關中,以此為根據地,建立政權,補充兵力,然後進擊山西,再取北京。
顧君恩說:“牛丞相直插北京城使的是劍走偏鋒的快招,倘使一擊不中呢,我軍一沒有後方,二沒有根據地,想縮手都來不及,所以尚需從長計議。至於楊侍郎(楊永裕投降後李自成給他封了一個禮部侍郎)的建議,可行性是好的,就是咱們的硬件設備一下子不一定跟得上。金陵城背靠大江,曆來最有效的攻取手段都是水陸並用的,其中長江水麵的封鎖尤其重要。咱這支隊伍目前都是北方兵,是旱鴨子,打南京肯定使不上勁兒。”
顧君恩這一番分析入情入理,在座的武將聽得頻頻點頭。
顧君恩繼續給李自成解釋:隻有把西安拿到手,那才是一條穩健的軍事路線。“關中,大王桑梓邦也,百二山河,得天下三分之二,宜先取之,建立基業,然後旁略三邊,資其兵力,攻取山西,後向京師,庶幾進戰退守,萬全無失。”
顧君恩的建議迎合了李自成軍中伊始彌漫的一種想衣錦回鄉的想法。所以被李自成所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