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隻剩下了朱由檢一個皇帝被困在了陰冷的紫禁城之中。這裏抄錄了一段朱由檢生命倒數二十四小時的備忘錄,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這位“此才無力可補天”的亡國之君在最後時刻的悲苦與無奈了。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七日早朝,朱由檢怒書禦案:“文武個個可殺!”
明莊烈帝朱由檢皇後周氏回到後宮後,朱由檢感覺到事態嚴重,即召太子朱慈烺、永王朱慈照、定王朱慈炯三個兒子入宮,戀戀不舍地告誡他們:“你等今日為太子皇子,明日皇城一破,即為普通小民了。今後,一定要好自為之。”話說到一半,即泣不成聲地說不下去,乃不勝傷感地讓人領了三個皇子從速逃生。
至十八日深夜,外麵傳言內城已經失陷了。這時,昔日人影綽綽的乾清宮已經寂寥無人。朱由檢跟周皇後對影成雙人。朱由檢淒婉酸咽地跟周皇後講:“廷臣惟爭義氣,全忘忠義。十七年辛苦,仍為若輩所誤。朕惟一死報祖宗,但苦百姓耳。”
周皇後大約對於朱由檢這類陳年舊詞聽過一百遍了,此刻,大限來臨,夫妻分飛,周皇後便大哭著埋怨了朱由檢數語:“毛文龍不誅,袁崇煥不殺,盧象升、洪承疇不必勤王,賊猶可滅。天運人事,一至於此。”
其時,朱由檢已抱定必死之心,人之將死,出語謙遜。於是,便弱弱地反問了一句:“除卻數人,竟無人可圖大事耶?”
周皇後歎了一口氣,幽幽地回答:“早年求治太急,朝廷皆不安於位。後來已補救不及。妾事陛下十八年,卒不聽一語,今日同死社稷,亦複何恨?”
說畢,周皇後竟走入坤寧宮懸梁自盡了。
接下來,朱由檢便把十五歲的大女兒長公主叫進了宮。長公主自幼成長於膏粱錦繡的環境,驟然遭遇這樣慘痛的巨變,便隻知哀慟地啜泣著。朱由檢心若槁木死灰,無奈地歎息:“汝奈何生我家!”說罷,即以左衣袖掩麵,右手揮刀向自己的女兒刺去。長公主下意識地用手去擋刺向自己的利刃,左臂應聲斷落於地,長公主竟疼痛得暈倒在地上。朱由檢悲慟之下,一刀未能致命,卻已手軟得不能再刺。
於是,談遷在《國榷》中記載:“上又巡西宮,命所寵袁貴妃自經。繩斷,墮地複蘇;上拔劍刃其肩,三砍而上亦手軟。因遍召所禦妃嬪數人,俱親殺之。複遣宮人逼張太後(天啟帝朱由校的皇後)速死。”
崇禎自縊的老槐樹三月十九日五鼓,朱由檢、王承恩這一對患難君臣手牽著手,來到了宮殿後麵萬壽山的壽皇亭旁邊。當時,這個亭子新建不久。朱由檢在這個地方徘徊沉吟了許久。後來,便頷首向王承恩說:就這個地方吧,我已經累了。於是,王承恩在海棠樹上係了兩根結實的白綾。王承恩先扶著皇帝把頸項投進了繯環。然後,王承恩大哭著麵對朱由檢跪拜了三次,隨即吊死於朱由檢的對麵。
據說,朱由檢氣絕之時,一道白光騰地從東北角升起,在黎明的天空中,寂靜地徘徊了很久。有人說,那是朱由檢的帝王之靈魂回到了天堂。
這樣,不管人們譽也罷,毀也罷,皇帝朱由檢最後總算遵守了自己與社稷江山共存亡的諾言。
崇禎十七年(1644年)夏,南明弘光帝立。弘光帝給朱由檢追贈的廟號為“思宗”,這有一種淡淡的憂傷的味道,令人想起那句千古令人潸然淚下的詩句:“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殘陽暮。”後來,清廷贈與朱由檢的諡號為“莊烈帝”,一個“莊”字,一個“烈”字,形象地勾勒出了他的肅穆肅殺的嚴整性格,這於朱由檢的一生論定,大致也是中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