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程對此安然睹之,他跟時任清禮部左侍郎的李明睿解釋:滿洲人在關外是習慣盤炕而坐的,北京的氣候比盛京炎熱,大家就坐在陰涼的磚地貪圖涼快了。李大人切莫因此小瞧了咱大清國的萬丈雄心!
於是,為了向天下臣民傳達大清國此番入主中原的企圖和決心,範文程、洪承疇向兩宮皇太後、攝政王多爾袞建議說:咱既然大張旗鼓地在這京城住下來了,打算在中原做一個長遠的主子,中華禮儀之邦素來講究名正言順,方做得大事。所以,咱在北京給皇上籌辦的登基大典必須講究一些。
範、洪兩謀臣的建議甚合兩宮皇太後、攝政王多爾袞的心思。大清國自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小皇帝福臨即位以來,內外的政治軍事都有著一番天翻地覆的大改變。大清國內部的權力機構以及規章製度也亟須調整。兩宮皇太後、攝政王多爾袞正好借此刷新朝綱。
讀過清史的人大抵知道,有清一代的重大典禮一般喜歡在皇極殿(後改稱太和殿)舉行。但這時候的皇極殿被李自成焚毀後仍在緊張搶修。所以,大清朝入主中原後的第一個登基大典便改在皇極門(後改稱太和門)進行了。
1644年十月初一,順治帝於北京再次舉行隆重的登基大典十月初一,太陽很早就出來了。北京城的樹木依然蓊鬱,千紅曬暖。小皇帝福臨在親王以及文武百官的簇擁下,親至天壇告祭天地。整個儀式過程既隆重又繁複。先是小皇帝福臨的上香、行禮、獻玉帛、獻爵,然後是皇帝臣子們一起進行的亞獻禮、終獻禮、撤饌、祝帛、焚祝帛等儀式。最後,小福臨黃袍加身,南麵獨坐。大學士剛林擔任本次儀式的禮賓司,他莊嚴地向天下宣布:“於本年十月初一日,告天即位。仍用大清國號,順治紀元,率由初製。”
城郭如故,大雁成行。但是,北京城已經換了新天,成為了大清國的天下。
作為大清國入主中原的策劃者以及大清國未來政治的奠基者,多爾袞得到的回報也是豐厚的。十月初三日,兩宮皇太後懿意諸王大臣合議。“以攝政王多爾袞功最高,命禮部尚書郎球、侍郎藍拜、啟心郎渥赫,建碑紀績。”“加封為叔父攝政王。賜冊寶,並賜嵌十三顆珠頂黑狐帽一、黑狐裘一、金一萬兩、銀十萬兩、緞一萬疋、鞍馬十、馬九十、駱駝十。”
十月十日,順治帝頒發即位詔書,全麵闡述未來的執政理念。全文共三千餘字,包括五十五條內容:政治上籠絡士人,優禮前朝宗室勳臣;經濟上宣布廢除明末三餉以及因困無法繳納的正賦;法律上進行大赦,宣揚其恩德;社會上救濟孤貧老弱,昭示朝廷恤民至意。總體的執政宗旨是,不管這些措施今後能否兌現,此時漂亮話盡量多講,以減少因改朝換代而帶來的社會動蕩不安。
順治下發的褒揚多爾袞之詔書近乎於肉麻:
叔父幼而正直,義無隱情,體國忠貞,助成大業。皇考特加愛重,賜以寶冊,先封和碩睿王。又輔朕登基,佐理朕躬,曆思功德高於周公。昔周公奉武王遺命,輔立成王,代理國政,盡其忠孝,亦皆武王已成之業。我皇考上賓之時,宗室諸王,人人覬覦,有援立叔父之謀,叔父堅誓不允。念先皇殊常隆遇,一心殫忠,精誠為國;又念祖宗創業艱難,克彰大義,將宗室不軌者,盡行處分。以朕係文皇帝子,不為幼衝,翊戴擁立,國賴以安。
及乎明國失紀,流賊竊位,播惡中原,叔父又帥領大軍,入山海關,破賊兵二十萬,遂取燕京,撫定中夏,迎朕來京,膺受大寶,此皆周公所未有而叔父過之。碩德豐功,實宜昭揭於天下,用加崇號,封為叔父攝政王,錫之冊寶,式昭寵異。重念我叔父靖亂定策,輔翊躬,推誠盡忠,克全慈孝,中原賴以廓清,萬方從而底定,有此殊勳,尤宜褒顯,特令建碑紀績,用垂功名於萬世。
多爾袞是大清朝統一中國之宏大事業的繼往開來第一人有人說,這份詔書出自於孝莊之授意。多爾袞此時是大清國的棟梁,是朝廷的中流砥柱。關鍵時刻多褒獎多爾袞幾句好話,讓多爾袞幽靜體會孝莊於正大光明的詔書後麵的一片拳拳之心,向來都是過去一些聰慧的女子籠絡野心勃勃的男子慣用的小伎倆。
濟爾哈朗在本次遷都中立場不堅定,因此,在十月十三日的封賜中,濟爾哈朗從攝政王降格為信義輔政叔王,雖然仍賜冊寶,黃金千兩,白金萬兩,彩緞千疋,但這絲毫不能掩蓋濟爾哈朗的杯具(悲劇)身份。因為要晉封多爾袞的一對親兄弟阿濟格與多鐸為親王,豪格在本次大晉升中也順帶被恢複了親王爵,三人均“賜冊寶,鞍馬二,空馬八”,但這也絲毫不能改變豪格繼續被邊緣化的命運。吳三桂在清軍此番入主中原的行動中功勳卓著,賜平西王冊印,獎賞“白金萬兩,鞍馬一,空馬二”。另外,像三順王、續順公、朝鮮國世子及大小有功將領俱封賞有加。
所以,小皇帝順治的登基大典,另有一個重要的用途,便是通過表彰多爾袞對於大清開國的豐功偉績,以確定多爾袞“代天攝政”的獨裁特權。
從這個時候開始,一直到順治帝親政之前,便進入了多爾袞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攝政王專政時期。在短短的七年之內,多爾袞親手締造了一個巍巍然大物的大清帝國。
關於多爾袞確立的這個大清國體,目前,學術上粉清一派與毀清一派的爭吵如雷震耳。筆者乃一介民間的小女子,根本不入大雅之堂。我很喜歡美國漢學家、曆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費正清先生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一書中講過的一段話,特抄錄於此,作為本冊的一個結句:
清朝建立於17世紀早期,恰與歐洲人建立北美殖民地同時,直到1911年才告滅亡。因此,清代大部分屬於現代時期,但其政權與社會秩序仍舊忠於傳統,很少變化。它代表了中國傳統政治最輝煌以及最暗淡的一頁。18世紀時中國的人口與疆域均達到了曆史的最高峰,統治的精細與穩定也達到了巔峰,但在19世紀卻遭到了無法逆轉的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