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陽轉發而來的電文,一刻不停,第一時間就到了京師總理各國事物衙門。當日在總理衙門當值的正是軍機大臣額勒和布,饒是老爺子多年的涵養工夫,拿著這份遼陽轉發的電文,也嚇得一蹦三尺高。哆哆嗦嗦半天,楞是說不出話來。
等這位老中堂緩過神來,頓時就亂竄起來,招呼達拉密章京分抄電報底稿,一份給光緒,一份給慈禧。老中堂也來不及找什麼人商量了,抽了電報稿子直奔頤和園而去。朝鮮這事兒,的確是塌了天!
何紹明輕騎奔襲數千裏,就算將漢城暫時穩定下來了,可這後續的震蕩,善後措施,不是那麼輕易就能措手的。最要命的,就是會不會引發大清與日本的戰爭。別看額勒和布七老八十,整天一副渾渾噩噩的樣子,老頭子心理麵清楚著呢。眼下這大清國,處處漏風,真跟李合肥說的沒區別,就是一棟破房子,這仗實在沒法兒打。眼前又是老佛爺的萬壽,即便對方不是西洋鬼子,而是東洋小鼻子,這仗能不打還是不打。求的,就是個安穩體麵。
可事兒已經到了這個份兒上,戰事一觸即發,可就由不得他額勒和布老中堂了。
額勒和布前腳剛走,後腳朝鮮的消息就傳了出去。京師這地麵就這麼邪性,沒什麼能藏得住的消息。慈禧得了消息,京師裏其他軍機,有權的王爺,各部衙門也就先後知道了。不出半天,簡直就是街頭巷尾議論紛紛。
市井百姓,讀書的士子,中下層的官吏說起來那叫一個揚眉吐氣。混沒將東洋小日本放在眼裏。這回距離中法戰爭不過十年,朝廷粉飾一番,與列強打和的榮光這會兒是深入人心。所有人都知道大清是有問題,可要說大清被小日本欺負,有一個算一個,都嗤之以鼻。這會兒何紹明千裏奔襲定漢城,被大家夥都認作是理所應當的事兒。
可朝廷上,真正了解形勢的大官兒,各國駐清的公使,都知道這事兒沒那麼簡單。這牽扯到東亞地緣政治版圖的變化!一時間,各國領事紛紛差了人,總理衙門、北洋衙門四處奔走,探聽消息。有心人更是去電漢城,詢問方方麵麵消息。
京城當中,車馬奔走入龍,人人口中,都盛讚著何紹明這次出人意料的千裏奔襲,一時間將其與班定遠相媲美。到了這會兒,何紹明才真正的名揚天下。
京師裏沸沸揚揚,朝堂上更是吵吵的不可開交。無它,除了聯名電文,何紹明還追加一封電文。電文中詳述漢城局勢危急,言‘……倭人駐朝大軍倍於大清,其狼子野心,昭然示世。若分兵進襲漢城,關東軍四百餘疲兵,並無彈藥補給,誓不不能擋倭之洶湧。臣肯定陛下下旨,邀李王閔妃歸國。則,戰事若起,我國必占據輿論之主動,他日討伐倭人,得天下之公理,勢必披荊斬棘……倭人屯兵距漢城不過一日行程,臣叩請陛下,請盡快示下……’。
這電文裏說的明明白白,清日戰事迫在眉睫,想躲是躲不了了。與其如此,倒不如攜裹了朝鮮政府,起碼大清還占據了大義名分。
翁同?翁大中堂,身為清流領袖,一番引經據典,言道日本不過蕞爾小邦,竟敢觸天朝上國之逆鱗,實在是忍無可忍,大清當發兵征討,還天下公道,安藩屬之心。翁大中堂之所以如此做派,極力主戰,一來是確實瞧不起小日本。宿敵李鴻章既然不想開戰,那翁大中堂就必然持反對意見。戰事一起,但凡有了機會,帝黨一派也好收攏軍權。二來,前段時間帝黨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生生與何紹明鬧生分了。正好借此機會,籠絡一番。
那頭,世鐸一個眼神過去,徐用儀跳將出來,張嘴就是一通大道理。搬出老佛爺萬壽做說辭,言道眼下實在不宜起戰事。有什麼事兒,且待萬壽過後再說。並且,還參劾何紹明一個抗旨不尊。隻是在如此功績之前,這參劾就是個笑話,沒人當真。正如朝廷與李鴻章之間一般,彈壓不下,隻能借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