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在火車上,正為質量低劣的盒飯而苦惱,突然聽到包廂外列車員叫賣酸奶,當即喜出望外,將其招入。
“讓我看看你賣的酸奶好麼?”我問。
她高高興興地遞過來——原來是一包酸乳紙盒飲料。
我大失所望,對她說:“這可不是酸奶啊。”
她奇怪地問我:“怎麼,這不是酸酸甜甜的麼?酸奶不就是這樣的麼?我一直就是把它當成酸奶喝的啊。”
我請她細細地看看產品包裝,上麵果然用小字寫著“飲料”二字。她還是一頭霧水地問:“飲料和酸奶,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我又請她好好看看包裝側麵的配料表。第一個原料是水,第二個是牛奶,第三個是糖,第四個是檸檬酸,然後還有增稠劑、香精、色素……
她看著我,不明白這些文字的意思。我說:“按照國家規定,第一位就是含量最多的原料,所以這個產品的第一大成分是水,而不是牛奶——水比奶還要多,所以它不能叫做牛奶。其中不含有乳酸菌發酵劑,沒有有益健康的乳酸菌(如果有,它一定會寫上去!),其酸味來自於檸檬酸,而不是酸奶發酵過程中產生的乳酸,所以它也不能叫做酸奶。”
啊!原來如此。她驚呼道。可是,它有什麼不如牛奶好的地方麼?
我再讓她向下看一行小字:蛋白質含量≥1%。而按國家標準,牛奶的標準是蛋白質≥2.9%,調味酸奶的標準是蛋白質≥2.3%。也就是說,它比牛奶和酸奶的蛋白質營養價值低很多。當然,其他營養成分也一樣會低很多,而且還有很多添加成分。當然,它比碳酸飲料還是要好一些。
女列車員歎了口氣:“聽說酸奶營養好,我一直都把它當成酸奶給我兩歲的兒子喝……我想給他喝牛奶,可是他不肯喝。他就喜歡酸酸甜甜口味的東西,而且還特別喜歡草莓口味。”
可是,草莓口味的紅色是色素染出來的,它的香味是香精調出來的。可是香精和色素對您兩歲的兒子沒有什麼好處啊。
她愣了一刻,對我說:“如果不是你今天說這些,我不會知道原來這並不是酸奶。”
同樣是孩子們喜歡的飲料,英國《衛報》披露的一則消息讓消費者吃了一驚:原來,西式快餐店提供的“草莓奶昔”裏既沒有鮮牛奶,也沒有草莓,而是59種化學原料的混合物!
草莓味道是哪裏來的呢?當然就是合成香精了。要想味道逼真,需要40種化合物的精妙配合,比如戊酸戊酯、茴香腦、乳酸乙酯、紫羅酮、麥芽醇、苯甲酸甲酯等等。而奶的部分則來自脫脂奶粉、乳清粉和奶油。為了讓口感柔滑細膩,要加入瓜爾豆膠、卡拉膠、單甘酯和磷酸鹽等;為了配出涼爽的甜味,加入的不是白糖而是果葡糖漿;為了像草莓一樣紅豔誘人,還要加入合成紅色素。
其實,不獨草莓奶昔,絕大多數加工食品都是一樣的方法。哈密瓜水果糖中沒有一點哈密瓜的成分。其顏色來自“亮藍”和“檸檬黃”的配合,味道來自香精。藍莓蛋糕當中沒有一丁點的藍莓,檸檬夾心餅幹當然也沒有檸檬成分。可是,沒有幾個消費者知道,他們選擇的食品和想象中大不一樣。
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在飯店裏,人們都以為果汁飲料就是果汁,乳酸飲料就是酸奶,果醋飲料就是果醋,而服務員小姐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有什麼區別。在超市裏,人們以為香腸就等於肉,麥片就等於燕麥片,日本豆腐就等於豆腐,爆米花就等於玉米,全麥麵包就等於全麥,巧克力糖就等於黑巧克力。
眼睜睜地買錯東西,卻毫無知覺,真是令人扼腕。
若是再考慮食品的健康價值,買錯東西的案例就更多了。誰不希望家人健康?誰不希望孩子得到好的營養?但是,從超市提回來的種種食物,真的能夠實現這樣的良好願望嗎?
如今,超市裏的食物越來越豐富了,選購食品的消費者們卻越來越糊塗了。麵對著滿貨架的商品,眼花繚亂之餘,不知道如何挑選,往往就會買到性價不符的食品,甚至不知不覺地上了廠商和銷售商的“圈套”。要想做個精明理性的購物人,還真要好好地補補課,一方麵要學習相關的食品知識,另一方麵要了解理性購物的小秘訣。隻有這樣,才能保障自己的健康和營養。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一看,幾類常見食品的選購要點在哪裏。仔細看一看,你犯了哪些常見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