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接詔祭祖(1 / 2)

建洲之事高宗不但沒有責備李綱反而覺得自己實在對不住他。他的身邊已經很難找出這樣死心踏地為他們宋室的大臣了。可是不能讓他在京做官,因為會破壞宋和金人立下的南、北分治局麵。他不願意在去冒險征戰,不想將這半壁江山丟棄。但是自己要為李綱創造為民辦事的機會,高宗認為他確實是個能辦事的人。

紹興二年(1132)高宗下詔書任命李綱為荊湖廣南路宣撫使,兼知潭州(後改湖南安撫使),在去上任之前,李綱登上了祖母安葬地——屏背椅,他極為虔誠地祭拜著祖母,忽然上空閃著一道亮光他隱隱約約看見一個滿頭銀發的老婆婆住著拐杖,拐杖上站著一隻仙鶴,仙鶴嘴裏叼著的白紙緩緩地掉在墓頭上,李綱一看上麵寫道:天地知、人心曉,榮辱擲腦後。戰荻夷、鬥奸佞,富貴皆拋了。千年後、人記牢,李綱路一條。李綱看罷不禁歎道:千年之後的事情,我們也不會去幻想和奢求,忠奸自有後人評判,我隻希望能早日完成抗金大業,收回我中原大好山河完成統一大業,雪靖康之恥,同時也希望邵武的父老鄉親能幸福安康。李綱和老婆婆絕對不知道,過去了8百多年家鄉人民就建有一條以他的姓名為紀念的道路——李綱路

李綱任荊湖廣南路宣撫使,兼知潭州(後改湖南安撫使)其實李綱這次在湖南主持軍政,再次顯示了他的才幹,為當時的朝廷解了不少憂。長沙也是個兵火連年的地方。早年間李綱曾路過這裏,印象中是個繁華都市,“煙雨蒙蒙十萬家”。可是,現在那些華麗屋宇,隻剩下一些殘磚碎瓦了。李綱在赴任途中,看到田野滿目荊棘,一路人煙稀少,空有山川,不禁傷懷。他下得車來,招呼父老問話。父老們未曾開口,就已涕淚橫流,他們訴說:自從金人進犯長沙以來,這裏就是連年巨寇如麻,血流成河。更讓百姓們不堪忍受的是:盜賊縱橫尚可避,官吏貪殘不堪說,挾威倚勢甚豺狼,刻削誅求到毫發!李綱聽了這些哭訴,心如刀攪。他到任後的第一個動作,就是行文各州縣,要求盡罷對民間過分的征繳,嚴懲奸滑官吏。其中的巨蠹大惡,一定要下獄追究,要把這些危害國家的“社鼠城狐”一掃光!

李綱來到長沙,渾然忘卻了自己的年紀,奮身忘我,投入了剿賊安良、重建地方的工作。他在向四路軍民宣示朝廷威德,依次平定“諸盜”,收編了起義軍精銳一萬二千人,配屬地方軍,大大增強了各地的治安力量。他還針對湖南沒有水軍的弱點,創製了先進戰艦數十艘,招募和訓練了水軍三千。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到了紹興三年三月左右,高宗聽信讒言,說李綱威信劇增,又與義軍有染。後來高宗就連湖南的軍事也不讓李綱管了,給了他一個提舉西京(洛陽)嵩山崇福宮的虛銜,又讓他回老家待著去了。

這次李綱的起複,時間不算短,但是與以往有很大不同。李綱自靖康以來,兩次主政,擔負的都是整個國家的抗金大任,其地位之高,可以左右國家決策;但這一次,高宗隻是讓李綱參與地方平亂,不敢再讓李綱涉及抗金大事了。李綱的信念之堅定與威望之高,高宗都領教過。高宗寧肯被金人追得狼狽不堪,也不想再讓李綱的意誌左右朝政,讓他破壞南北分治的局麵。李綱還是像以往那樣寵辱不驚,從醴陵取道江南,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能夠再次來到武夷山。武夷山真是太美了,簡直就是人間仙鏡。遊覽了武夷山之後,才回到邵武老家。李綱離開長沙的時候,不僅將士感恩,老百姓也不分老幼,擁輪不舍。李綱此時也是傷感。他本來希望高宗對他,就像魏文侯賞識樂羊那樣,但是不成。眼下這樣子,“大將呼來如小兒,片言罷去複何疑”。還有什麼可說?說了能有什麼用?想到這些也就釋然了,山林之趣,本是久已向往,此去正好如人願。一離長沙,他便寫下“魚歸江海身方適,鳥出樊籠意已舒”的詩句,又是一腔好興致了!

歸鄉路上,他看見煙雨中,農家已有新犁破土,心中大感安慰。隻想著趕回去,要與昔日老友相聚,共約老於林下了。

近一年的任職、罷職,高宗對李綱的使用,調整了策略,不讓李綱再涉及朝廷事務,僅在急需時放到地方上用一用。但是,在控製使用的同時,卻非常重視李綱的防禦謀略,而李綱是個坐不住的人,他雖閑賦在家,一心想的卻是抗金之事。他給前線的嶽飛、韓世忠獻上那《捍禦三策》,為前線戰事出謀劃策,高度評價並付諸實施。前線捷報頻頻。可是正要追趕時卻又是一道道金牌招你回來,高宗就是為了防禦,保那半壁江山,從不去想李綱的進攻金兵的策略。紹興五年的正月邊關又告急高宗下詔,問李綱谘詢有關邊防事宜,李綱奉命,寫了六條計策呈上。高宗按他的計策大敗金兵。二月,高宗複用李綱任命他為觀文殿大學士。七月,又為給李綱寫了親筆褒揚令,內有“首陳三策,恰為退敵之機;繼上六條計謀,實乃經邦之略。雖是休閑在家,卻以國家利益為重,乃我大宋之良臣,為我大宋官員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