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高宗在大捷之年,又想起李綱這位老主戰派的好處來了。果然於紹興五年十一月任命李綱為江南西路安撫製置大使,兼知洪州。李綱在上任途中道經寧化縣城,仍憩草蒼廟並題詩於壁曰:“不愁芒屨長南謫,滿願靈祈助北征。酹將一杯揩淚眼,煙雲何處是三京。”詩後自敘雲:“舊歲新皇,充嗣寶曆。予被命拜相,獻恢複中原之策,上不采用。兩閱月,予以觀文殿學士知潭州,今改洪州、夏,又改福州。自洪抵吉、贛來福,道寧化,行倦,憩草蒼祠下,因拜神。坐間,思憶二帝有感,作一絕寫懷,兼寓行蹤雲。時大宋紹興二年壬子夏五月吉。金紫光祿大夫平章政事樵川李綱書。”這首寫懷詩,僅僅28個字,卻充分表露了李綱討賊複仇、忠君憂國的情懷。邑人將其詩及其敘共計139個字立碑刻之,因詩中有“揩淚”兩字,因此,又將詩碑稱為“揩淚碑”。
到了洪州,災民遍地,他開倉賑濟災民,將大批的災民從死亡線上拯救下來。李綱不忘抗金大業他向高宗寫奏折,奏折裏毫不客氣地批評,朝廷一味采取的退避之策,“可暫而不可常,可一而不可再,退一步則失一步,退一尺則失一尺”。他告誡高宗:“勿以敵退為可喜,而以仇敵未報為可憤;勿以東南為可安,而以中原未複、赤縣神州陷於敵國為可恥;勿以諸將屢捷為可賀,而以軍政未修、士氣未振、而強敵猶得以潛逃為可虞。他建議,朝廷應將淮南、荊襄建成東南抗金基地。在兩淮及荊襄置三大帥,各領重兵,以圖恢複。有了這些措置,則大宋中興之期,指日可待。”
可惜,這些透徹之論,不可能入高宗之耳。這位膽小皇帝即使偶爾挺起了腰板兒,也是為掙脫一時的困境,從來沒有收複幽燕之誌,他不希望自己忍辱負重得到的皇位為此失去。既然如此,李綱的苦口婆心,也就完全無用。他的奏折就像石頭扔進深潭裏,無聲無息。過了許久才有了回複,而高宗采取既不接受,也不惱怒就是一句:“朕知道你是一片忠心。高宗要是能聽李綱的建議,宋朝早已恢複原來的疆土。可是高宗就是一個十足的利己分子,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拋棄疆土。拋棄至親,是一個十足的賣國投降派。他利用李綱都是權宜之機,用完就拋棄,而且再不敢讓他主持抗戰大事,隻是將他放到地方任職。而李綱不管做什麼都能為民著想,他到哪裏都受到百姓的擁護和愛戴,也確實為百姓做了許許多多的事情。他生不逢時,扶持的都是不想作為,又心胸狹窄的皇帝,但他依然保持那豁達的心胸和良好的心太。
李綱雖然被排斥在朝廷決策權利之外,但一直關心國事,一再上疏陳述政見,繼續反對屈辱投降,支持嶽飛抗金鬥爭。由於高宗從來沒有收複幽燕之誌。不采納他的抗金大略。心裏實在傷感,滿腹經綸又有雄才大略的李綱,隻有請辭回家修養,當時家鄉邵武被義軍占領,他便請求在福州頤養天年高宗許可。紹興十年正月(1140年)。李綱抱恨逝世於福州。後葬於閩候縣大嘉山。逝世後,高宗下詔尊他為少師。
李綱一生愛國。宋代理學大師朱熹稱讚他是:孤忠偉節的一世偉人。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撰寫了《忠定公讚》:“其道則隆,其運則剝。噫,胡出處之不常,為蒼天頻卜。”意思是用李綱的治國之道,則國運昌盛,否則就國運頹廢。清代名臣林則徐,在福州李公祠也題有一聯,稱讚其為:“進退一身關社稷,英靈千古鎮湖山。”但令人感到殊為遺憾也殊為可惜的是,就是這樣的一世偉人卻不為時所用,不為世所容,空懷一顆報國之心,在等閑中白白流逝了英雄寶貴的生命。
李綱去世後,金國早已經是完顏亶當皇帝了他起用了完顏晟之弟撻懶,撻懶就想盡辦法讓他的漢仆秦檜回到了高宗身邊,他的回來雖然疑慮重重,受到很多人的質問。可是秦檜的思想理念符合高宗的南北分治的思想。加上撻懶對宋朝的軟硬兼施和害怕金人南下的心理,高宗明知道秦檜長時間的和撻懶做事,但是為了搞好和金國的關係還是任命他為宰相。秦檜大權在握,首先想到的是舅舅汪伯彥和黃潛善,當得知黃潛善已經離開人世,連道了幾聲可惜可惜英年早逝。而汪伯彥因為和秦檜的特殊關係他又在朝廷為官,直到老死。從此後秦檜當了19年的宰相,陷害了無數的抗金人士,直到趙昚即位,即孝宗。迫於民意故將秦檜和妻子王氏處死。
金國和南宋從此再也沒有能力崛起強大,而更北的沙漠民族——蒙古卻逐漸強盛起來它與南宋聯合起來於1234年滅了金國,協議時間一過就轉而攻打南宋,1276年南宋都城臨安淪陷,國璽交出,太皇太後、皇帝投降,國土喪盡,南宋滅亡。從此,嶄新的朝代——元朝建立。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