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見的世界,完全反映出你自己的內心世界(投射);所有的結果,都是你自己吸引來的,都是你潛意識裏想要的,都與童年有關。
艾瑞克森是一位出生於德國的心理學家,他將人生的發展分為八個階段,嬰兒期、幼兒期、學前期、學齡期、青春期、成人早期、成人中期、成人晚期。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任務,嬰兒期是基本信賴對不信賴,幼兒期是自主對羞愧與懷疑,學前期積極主動對罪惡感,學齡期勤勉對自卑,青春期決定自己的自我意識,成人早期親密對孤立,成人中期創造對停滯,成人晚期整合對絕望。
如果每個時期的任務沒有完成好就進入下一個階段,必然會使得思想扭曲、情感發展停滯。例如,1歲之前若不被接納、缺少愛、聯結、包容,成年後就有很多需要和索取,渴望從男人(女人)那裏得到人才完整。1歲之前若被接納、包容和聯結,長大後就會有個很強的心想事成的能力。
在原生家庭中,自己若背著內疚、罪惡感,就會讓自己去犧牲,換取身邊人的好。犧牲自己是因為害怕得不到父母的愛而過度付出,那些長大後要扛起原生家庭所有責任的人,往往認為自己小時候是父母不快樂的所有原因,所以就想犧牲。如果認為一定要犧牲掉一些東西才能得到父母的愛,長大後就不能為自己而活,不能完全地做自己。
讓自己不開心,比如離婚、失業、生病等是報複父母的最好行為。有罪惡感,就會想辦法讓自己變成一無所有(破壞已有的或讓將來的事不成功);有自卑感,就會拒絕自身的綻放。當自己感覺不太好時,就要冥想,“我應該幫助誰?”
穿越罪惡感、悲傷感和自卑感最大的方法是寬恕——我寬恕我自己,我那時還是個孩子。我寬恕父母,他們是無知的普通人,每個父母在本能上都是愛孩子的,他們對我的過失不是有意的,是從上一輩繼承下來的。你可以表明你的立場,但不要跟他/她開戰,否則你將來就會跟他/她一樣。如果不徹底原諒父母,要麼將自己變成父母那樣,要麼將配偶變成父母那樣。
人一般會抗拒學習和成長,因為人知道要揭開傷疤,便會有痛迎麵而來。這大概太恐懼了,人便用自己嚇自己的方式把自己擋在了幸福的門之外。
6.多愛自己一點
在《慧眼禪心》這本書中有這樣的一個小故事:有個人常抱怨自己能力不足,大師說:“你的能力確實有限,可是你是否發現,你今天已經能做15年前你認為自己不可能做的事情了?究竟是什麼改變了?”“我的才能改變了?”“不對,是你改變了。”“這不是一回事嗎?”“不同,若你認定自己如此這般,你就是如此這般,當你的想法改變,你也就改變了。”
這個小故事讓我想起自己的改變。從小我就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聰明,不討人喜歡。家裏窮,交不起學費,媽媽到處借錢,我責怪自己,認為這是我不好。雖然我從小會幹活,但我不認為自己心靈手巧,而覺得自己頭腦簡單。我向來有藝術天分,但我會批評自己是神經病。總而言之,任何好事沒有我的份,任何壞事,都少不了我,是我不好(但內疚或悲傷卻深深地充塞心中)。在朋友中,我常挑剔他人,討好他人,有許多朋友卻又覺得孤獨。我不相信(潛意識)自己能考上大學,所以我落榜了。我不相信(潛意識)自己能富有,所以一直勤儉持家。直到開始參加心理輔導的課程,並接受心理輔導,一個未知的我才慢慢變得清晰了。
在這些年的成長過程中,我慢慢地了解到家裏窮,不是我的錯;爸媽吵架,也不是因為我不好;會幹活是因為我善於思考,我開始看到並欣賞自己的優點。總的來說,我對自己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轉變——從消極轉入積極,從悲觀變得達觀。很有意思的是,我對自己的看法轉為較正麵與肯定時,我與別人的關係也改善了不少,事業也開始有起色。我理解了那位大師所說的“你若認定你是如此這般,你就是如此這般”。
最近我應邀作一場演講,我要每個人都寫下自己10個優點及缺點。很有意思的是,大多數的人很快就寫下了10個缺點,寫10個優點時卻有困難,原因是在平常的日子中,人們很少去看自己的優點,而對自己的缺點卻很在意,想時時改正,讓自己成為完美的人,所以人們都有追求完美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