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準確

1.認真辨析詞義

西方有位作家說,要表現一個事物,隻有一個名詞是準確的。要描繪一種狀態,隻有一個形容詞是準確的。要說明一個動作,隻有一個動詞是準確的。寫作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找到這一個準確的名詞、形容詞、動詞。這話對於文學創作來說未必適用,因為文學語言不循常規,而作家的創造性語言又因其個性和素質的差異而各有特色,很難說哪個詞語是絕對準確的。但對於公文寫作來說,倒是比較確切的。

在漢語中,有大量的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彙,稱為同義詞或近義詞。其實,即使是同義詞,細細分辨起來還是有些微妙的差異。譬如“優異”、“優秀”、“優良”,這三個詞粗看相近,細看則有著程度的區別。又比如“鼓舞”、“鼓動”、“煽動”,從動作的方向和力度上看並無差異,但感情色彩卻很不相同。因此,公文寫作必須在詞語的細微差別和感情色彩上仔細斟酌。

2.講究語法和邏輯

公文寫作語言的規範性,體現在句子上就是造句要合乎語法規則、合乎邏輯。

首先,句子成分要完整。漢語構句有主、謂、賓、定、狀、補等六種句子成份,其中主語、謂語、賓語是主幹成分,定語、狀語、補語是輔助句子成分。對於每一個句子來說,主幹成分也不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省略有省略的規則,不能任意省略和無故殘缺。例如:“廠領導的做法,受到了全廠職工的熱烈歡迎。對他們聯係群眾、實事求是的作風給以很高評價。”後一個句子就殘缺句子成分。誰給以評價?少了主語,違反了語法規則,意義也不明白了。

其次,句子中詞語之間的搭配要恰當。詞語相互搭配在一起,必須符合事理和習慣,否則就是不通。如:“這種精神充滿了各個村莊,開遍了全鄉的各個角落。”精神無形,說它充滿了某一空間,已經十分勉強,又說它開遍了各個角落,更是無稽之談,改成“精神文明之花開遍了全鄉”,才算通順。

第三,造句還要講究邏輯性。有些句子語法上沒有問題,卻出現了從屬概念並列、自相矛盾等邏輯錯誤。如:“他們加強了對團員和青年的思想教育。”團員是青年的一部分,團員和青年是不能相互並列的。“把所有農產品都基本上納入了計劃軌道。”“所有”表示全部,“基本”表示不完全,它們表述的意義產生了矛盾,讀者不知道哪個詞語表達的意義是可信的,就會無所適從。

二、簡練

1.用語精確,以一當十

在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有時一兩個詞句,就能把要說的意思清楚完整地表達出來。有時,說了很多話,要表達的意思卻仍然不清楚。從理論上說,人類創造的成熟的語言,足以表達人類常規的思想和情感,至於文學作品中那些複雜微妙的心境,有時隻可意會、不可言傳,隻能借助形象曲折地加以表現,在公文寫作中是不常出現的。公文寫作中之所以有用語繁多而意思仍不明白的情況,多半是由於用語不精確,隻好增加語句去彌補,結果反而是“言愈多而理愈亂”。

2.盡量使用短句

五四時期,現代漢語的書麵語言還不成熟,不少作家借鑒歐化的句法來寫文章,句子寫得長長的,句子內部的成分多多的,閱讀起來雖別有風味,讀者卻常常需要再三考慮,才能弄明白句子複雜的含義。這種現象現在已經很少了。著名作家老舍寫文章,總喜歡寫短句子,七八個字一句,十個字左右一句。他認為,這樣寫,讀者好讀,意思也簡練明白。有人統計過他的名篇《濟南的冬天》,說其中超過11個字的句子隻有6句,超過14個字的句子隻有兩句。請看下麵的文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