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四大皆空看破紅塵(9)(1 / 3)

馬獅要給顧客提供的不僅是高品質的貨品,而且是人人力所能及的貨品,讓顧客感到“物有所值”或“物超所值”。因而,馬獅實行的是以顧客能接受的價格來確定成本的方法,而不是相反。此外,馬獅采用“不問因由”的退款政策,隻要顧客對貨品感到不滿意,不管什麼原因都可以退換或退款。這樣做的目的是要讓顧客覺得從馬獅購買的貨品都是可以信賴的。正因為馬獅形成了與顧客的長期信任關係,所以才保持了長久的不凡業績。

建立企業與供應商的“同謀共事”的合作關係。

企業要想有效實現對顧客的需求滿足,自然離不開供應商的協調配合。馬獅清楚顧客的所需。但是如果供應商不能生產出優質價廉的產品,便無法滿足顧客需要,所以馬獅非常重視同供應商的合作關係。馬獅盡可能地幫助供應商,如果從某個供應商處采購的貨品比批發商處更便宜,其節約的資金部分,馬獅就轉讓給供應商,作為改善貨品品質的投入。由於馬獅與供應商共同獲益,合作關係十分穩固。供應馬獅貨品超過50年的供應商有60家以上,超過30年的有100家,與馬獅最早建立合作關係的供應商時間超過100年。

企業要與關聯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必須從互惠互利出發,並與關聯企業在所追求的目標認識上取得一致。

建立企業與員工的良好關係。

有人認為隻要有高福利,就一定能實現企業與員工的良好關係;馬獅則認為,真心關懷每個員工才能與之建立穩固的信任關係。馬獅的一位高級負責人曾說:“我們關心我們的員工,不隻是提供福利而已。”馬獅為每個員工提供平等優厚的福利待遇,但是他們認為,關心員工才是目標,而福利和其他措施都隻是其中的一些手段,最終目的是與員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而不是用物質打動他們。這種關心是通過真心實意的關懷而得到體現的。例如,一位員工的父親突然在美國去世,第二天公司已代他安排好赴美的機票,並送給他足夠的費用;一個營業員生了孩子,她同時要照顧母親,為此,兩年未能上班,公司卻一直發薪給她。

由於馬獅全體管理層人員專心致誌、真誠細致、持之以恒地關心員工,必然導致員工對工作的關心和熱情,而這正是馬獅與顧客建立長期穩固信任關係的基石。

馬獅的經驗告訴我們,隻有懂得合作的人,才能立足,才能有出息。世上沒有“萬事不求人”的人,你求人,人也求你,這就需要合作。隻有懂得合作的企業,才能生存,才能發展。賺錢要大家一起賺,否則誰也賺不到,你得利也要讓合作者得利,合作才能穩固而持久。

項目組合也是合作

一些企業為了分散經營風險,采取了多角化經營的戰略,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中。多角化經營中的諸經營項目,最好的組合是相互依靠、相互幫助。

粉紗互濟是榮氏企業集團的經營決策思想。所謂粉紗互濟,即在大力發展麵粉業的同時,還大力發展棉紡織業,兩行業的企業在人、財、物、權上保持相互獨立性,而又共同歸屬總公司老板,在困難條件下互相接濟、互相支援、互相依靠。粉紗二業,事關民眾吃穿的頭等大事,市場需求彈性較小而相對穩定,銷售量大。另外,“粉紗互濟”,分散投資,減少風險。在舊中國當時的條件下,民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步履艱難,時時麵臨破產、倒閉的危險。經營二業比經營一業可以減少風險,當“粉虧紗盈”(如1927年前後)或“紗虧粉盈”(如1934年)時,二業可以互相支撐,共渡難關。再之,二業在經營上關係密切,互為市場,麵粉廠所需大量麵袋,由棉紗廠提供,而紗廠所需大量漿紗用的麵粉,又由麵粉廠提供,這種具有良好合作關係的多角化經營策略,是榮氏企業成功的訣竅之一,也給現代企業管理留下了豐富的可供借鑒的經驗。

在合作方麵有一些誤區,企業應避免誤入其中。

在艱難困苦時能合作,環境一好反而無法合作。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能“共苦”而不能“同甘”的曆史悲劇一再上演。太平天國眾起義將領,在困難的時刻齊心合力;奪取政權、建立天國之後就出事了,先是楊秀清被誅,接著韋昌輝被誅,緊接著石達開出走,好端端的天京政權頓時四分五裂。

一些體弱多病的小企業,通過加入企業集團,恢複了“元氣”,日子好過了,進入了“柳暗花明”的新天地,這時,就認為對方“不那麼重要了”,由合作變得疏遠,甚至忘恩負義,與對方中斷合作。某家縣屬電子元件器材廠與上海一家大企業合作後,對方幫助該廠研製開發了新產品,拓寬了銷售渠道,產值、利潤逐年增長。可是“人一闊,臉就變”,就不再登對方的門了,遇到對方所求,裝聾作啞,故意拖延,使對方大為惱火。這類企業在麵臨困境之時就想到了合作,企業中興之時就想獨立門戶,退出合作,嚴重影響了企業的健康發展,企業一旦再遇困境,何人還肯、還敢與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