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小國寡民無為而治(6)(1 / 3)

在中世紀的意大利,有一個叫塔爾達利亞的數學家,在國內的數學擂台賽上享有“不可戰勝者”的盛譽,他經過自己的苦心鑽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這時,有個叫卡爾丹諾的找到了他,聲稱自己有千萬項發明,隻有三次方程式對他是不解之謎,善良的塔爾達利亞被哄騙了,把自己的新發現毫無保留地告訴了他。誰知,幾天後,卡爾丹諾以自己的名義發表了一篇論文,闡述了三次方程的新解法,將成果據為己有。他的做法雖然在相當一個時期內欺瞞了人們,但真相終究還是大白於天下。現在,卡爾丹諾的名字在數學史上已經成了科學騙子的代名詞。

唐朝詩人宋之問,有一外甥叫劉希夷,很有才華,是年輕有為的詩人。一日,希夷寫了一首詩,曰《代白頭吟》到宋之問家中請舅舅指點。當希夷誦到“古人無複洛陽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時,宋情不自禁地連連稱好,忙問此詩可曾給他人看過,希夷告訴他剛剛寫完,還不曾與人看。宋遂道:“你這詩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二句,著實令人喜愛,若他人不曾看過,讓與我吧。”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詩中之眼,若去之,全詩無味,萬萬不可。”晚上,宋之問睡不著覺,翻來覆去隻是念這兩句詩。心中暗想,此詩一麵世,便是千古絕唱,一定要想法據為己有。於是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將希夷害死。後來,宋之問獲罪,先被流放到欽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殺,天下文人聞之無不稱快!劉禹錫說:“宋之問該死,這是天之報應。”

宋之問、卡爾丹諾等也並非無能之輩,在他們各自的領域裏都是很有建樹的人。就宋之問來說,縱不奪劉希夷之詩,也已然名揚天下。可悲的是,人心不足,欲無止境!俗話說,財迷心竅,豈不知名也能迷住心竅。一旦被迷,就會使原來還有一些才華的“聰明人”變得糊裏糊塗,使原來還很清高的文化人變得既不“清”也不“高”,做起連普通人都不齒的肮髒事情,以致弄巧成拙,美名變成惡名。

求名並無過錯,關鍵是不要死死盯住不放、盯花了眼。那樣,必然要走到沽名釣譽,欺世盜名之路。

夾起尾巴經商

所謂“夾起尾巴經商”,也就是將自己的真正誌向和動機隱藏起來,謹言慎行,以謙恭的態度來對待他人。

夾尾巴經商,有雙重功能。從消極的角度看,它具有抵防擋外來侵害,保護自己的功能。

生逢亂世的魏晉名士阮籍,很善於運用“夾尾巴”心術保全自己。

魏晉時期,政權交替頻繁,社會動蕩不安。許多有名的讀書人都遭殺身之禍。為此,阮籍一心飲酒,全然不問政事。司馬昭曾想為兒子司馬貴向阮籍求婚,阮籍一醉六十天,司馬昭因為無法和他講話而作罷。鍾會幾次去征求他對時局的意見想以此羅織他的罪名,阮藉居然因為大醉不作回答,最終得以免禍。

將真實意圖隱藏起來,含而不露,不但可以免禍,而且可以給競爭對手造成假象,使之判斷失誤,上當受騙,最終被一舉擊潰。

唐人王叔文經常和皇太子下棋。有一次,下棋之間談論時政,曾談到宮市的弊病,太子說:“寡人正想勸諫皇上廢止宮市呢。”在場的人都交口稱讚太子,惟有王叔文不說話。眾人走後,太子單獨留下王叔文,問他不說話的原因。王叔文說道:“太子的職責是侍奉皇上的飲食起居,早晚問安,不應議論其他的事情。陛下在位多年,如果懷疑太子勸諫廢止宮市是為了收買人心,太子如何自我解釋呢?”太子大吃一驚,流著淚說:“若不是先生指點,寡人哪能知道這個道理!”於是對王叔文格外寵信。

王叔文教給太子的韜晦之術,並不是簡單的免除災禍,而是為實行其改革朝政的偉大事業而采取的權宜之計。王叔文是後來“二王八司馬”革新運動的首領,而這個皇太子即後來的順宗,是這場革新運動的堅定支持者。他們的韜晦之為,是這整個行動的一個組成部分。

與此相類,更加明顯的是顏真卿的例子。顏真卿在做平原太守時,安祿山反叛的行為已很顯著。顏真卿假托為防連綿大雨,重新修城浚壕,暗中征集壯丁,充實倉察,而在表麵上又假命文人才士飲酒作詩。安祿山秘密偵探,見此情景,以為顏真卿等都是書生,不足為慮。不久,安祿山發動暴亂,河朔盡失陷,惟有平原有防備。

五代時,吳王楊行密的事跡也令人深思。安仁義、朱延壽,都是吳王楊行密的將領。朱延壽又同楊行密身邊的朱夫人的弟弟關係密切,兩人十分驕橫放肆,並且陰謀叛亂。楊行密想除掉這兩個人。於是,楊行密假裝雙目失明,當接待朱延壽派來的使者時,他裝作什麼也看不清。走路時,故意撞在柱子上,昏倒在地。來人扶起他,好久才蘇醒過來。醒來後,楊行密哭泣著說:“我的大業剛剛完成,眼睛就不行了。真是天道不公啊!這些兒子沒有一個能夠繼承我的事業。唉,要是能夠將我的位子傳給朱延壽,我就沒有什麼遺憾的了。”朱夫人一聽,心中大喜,立即召宋朱延壽。誰知,朱延壽一到,楊行密就在寢房門口,刺死了他,隨之趕走了朱夫人,並捉來安仁義,斬首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