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小國寡民無為而治(7)(2 / 3)

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說道:“據我所知,對付‘自負’這一人類通病的惟一辦法,是向我們自己提醒:人類的曆史隻是宇宙之隅一顆小小星球上生物發展史長河中的一支短暫插曲;況且,如同人類優於海蜇一樣,宇宙中別的地方也可能存在著比人更高級的動物,異是我們尚未知曉而已。”有了這般了這般度量,審視自身在宇宙生命世界中的區區位置,足可以把“自負”的“根基”連根兒拔掉,自然由於“自負”而釋放滔滔蠢話的悲劇也就不難避免了。

不過,由於“自卑”而導致說蠢話的也不少。自卑是自負的另一個極端,而極端的東西又總是容易與謬誤相連。例如,在需要爭奪的契機麵前,不合時宜地蹦出過多的“謙語”,以致動搖了評選者的信心,導致機會的失落,這樣的“謙語”也就轉化成為蠢話。

“慎於思考而後言出”,不僅可以提高語言的效能、分量或者威力,也是少說蠢話的重要方法。慎於思考,是為了使語言的內涵明確、論述準確、表達填密、形式考究、而不是為了達到“見人隻說三分話”的圓滑。即使慎之又慎了,也不能說可以避免蠢話的出現,如《抱樸子·重言》所雲:“八音九奏,不能無長短之病……玩憑河者,數溺於水。”意思是,說話即使自感考慮得很周全了,有時也難免出些差錯;縱有高明水性,也難免溺水之患。自然,不慎於言者說蠢話的可能性就會更大一些了。

然而,慎於言絕非噤於口。雖說古訓中不乏“風流不在談鋒勝,袖手無言味最長”、“花如解語應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的勸誡;今人也不乏“緘默是異常美麗的花朵”、“說話是銀,沉默是金”之類的“善告”。但該說的話還是要說。隻是要記著:“在開口之前,先把舌頭在嘴裏轉上十個圈”(屠格涅夫語)就是了。

想像是“龍”

老子與孔子是同一時代的人。因為老子很有學問,孔子曾經專程去拜訪他,向他討教有關禮的事情。

老子對禮不感興趣,對提倡禮的孔子也自然冷淡,有點答非所問。

老子說:“孔先生,你所祟拜的那些古聖賢們都已不在人世,他們的骨頭也朽了,隻留下他們的言論,那有什麼用呢?你若是位君子,就要守道待時,時運來了就駕車出任,時運不濟就最好像蓬草一樣來回飄動。我聽說,有心計的老板常常把自己的奇貨隱藏起來,好像他什麼也沒有;道法十分高尚的君子在外表上並不顯露什麼跡象,仿佛傻子一般。依我看,你最好打掉自己身上的驕氣,去掉一些自己過多的欲望,收斂一下你那些已經外露了的喜怒哀樂,拋棄你那些脫離現實的幻想般的抱負。唉,你所想的和所追求的實在是無益於自己。你不是問禮嗎?我所能告訴你的,就是這麼一些。”

老子與孔子在思想上有很大的不同,老子不讚成孔子倡導的東西,因而二人話不投機。孔子聽了很不對心勁兒,但又沒辦法反駁老子,因為老子講的“無為”,也很有一些道理。孔子見了老子後,回去3天不說一句話。他的弟子們問他:“老師,你去見老子,拿什麼去教導他呢?”孔子直唉聲歎氣,對弟子說:“我看見的老子不是凡人,而是一條龍。如果是隻鳥,我能知道它能飛;是魚,我能知道它能遊;是獸,我能知道它能跑。可是龍呢,我不能知,龍順著陰陽變化無窮。走獸可以用網捕捉,魚可以用餌料釣到手裏,飛鳥可以用弓箭射下來,這都是有法子對付的,惟獨龍這個神物不好對付。在老子這條龍麵前,我張著嘴巴,話都說不出來,哪裏還談得上教導他呢?”孔子認為老子已得自然之道,變化無窮。麵對一個得道的人,任何的話都是多餘的、不必要的。

孔子真是善於思考,想像力也豐富,由老子想到了龍。在孔子的眼裏,老子是與眾不同的龍,覺得他有些玄,不可捉摸。用龍比喻老子,真太恰如其分了。老子是個凡人,怎麼與神龍聯係起來呢?全憑借孔老夫子的想像力。

現任密執安大學教授的普拉哈拉德博士,被《商業周刊》稱為可能是公司戰略方麵最有影響的思想家。普拉哈拉德最先提出“核心能力”的概念,並對之作了詳盡的闡述。他徹底推翻了有關公司戰略的許多傳統見解。根據這些傳統見解,財力是關鍵的,財力等於規模,而規模等於市場份額。這種傳統見解,類似於我國的諺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量米下鍋”,“量入而出”。

普拉哈拉德主張,大多數公司“受想像力的限製”,而不是受財力的限製,而且,財力買不到想像力;更常見的是,財力限製想像力。他說:“富有的公司往往不是最有創造力的公司,因為它們有很多的錢可花在解決問題上。正是窮公司才能提出最具想像力的主意。請看看諸如蘋果、微軟等公司,它們之中沒有一家在創立時擁有巨大財力。它們在創立時擁有的是卓越的主意,是改變世界的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