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合文具,組合家具,組合工具,組合繪圖儀器,組合禮品,組合食品,組合車床,組合刀具,組合何其多!開發你的想像力,隨時隨地都能找到組合。組合想像能力最重要的方法是智力激勵法,這種方法是組合思維與智慧。它以專題討論會的形式,堅持自由思考原則,使思想保持自由馳騁狀態,禁止相互評判,對與會者所提設想不作任何結論。這種方法能夠給予與會者的大腦較多的信息刺激,使他們相互填補知識空隙,相互激勵和誘發,產生智力碰撞的連鎖反應,促進與會者把自己已有的知識和別人的主意,圍繞著要解決的問題重新安排,形成多種新的組合,從而產生大量創造性設想。
在僅僅認識了某個事物的某些組成部分或某些發展環節的情況下,在頭腦中通過想像,對該事物的其他組成部分或其他發展環節加以填補、充實,從而構成一個較完整的事物形象及其發展過程。
生物學家根據一具古生物化石,就能推斷出這個古生物的原有形態;工程師隻要看到產品的設計圖紙,就能知道將要造成的是什麼樣的產品;偵察人員聽到現場目擊者提供的某些情況,就能想像出罪犯的身高、體重和模樣;老板隻要根據營銷計劃、促銷方案設計、公關活動策劃,就能想像出各種活動的實際場麵。如此等等,均為想像。
新產品創意之前必須以市場調查為基礎,市場調查的資料愈全麵,新產品創意的成功可能性就越大。但是,市場調查是要付出成本的。企業不可能無限製地投人調查成本,隻能根據有限的、不太完全的調查資料去預測、想像明天的市場。
在頭腦中拋開與所麵臨的問題無關或關係不大的事物的某些因素或部分,隻保留必須著重考察的某些因素和部分,從而構成反映該事物某方麵的本質與規律,這種想像是想像。
事實上,許多經營活動所研究的對象太複雜,幹擾因素及不確定因素太多,不作想像是不可能的。經營活動中的各種運作模型例如宏觀經濟模型、投入產出模型、合理貯存模型、銷售規律模型,都是想像的結果。這些模型遵循、理想、近似、抽象的原則,完全可以滿足經營活動所要求的精確度。
想像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要學會向前人學習,向同時代的人學習,積極參加實踐活動,這樣才可能有創見和新意。
妙不可言
老板隻有讀書才能成為一位老板。讀書不能求形式,而應求其精髓。學經商經驗不能學其毛皮,而應學其思維。所謂悟時自度,獲其感悟,一靠用心,二靠實踐,別無他方。
《莊子》中有一段話頗令人深思:該怎樣讀書,怎樣學人案例,怎樣感悟與自度。
齊桓公坐在堂上讀書,有一個在堂下正做車輪的木匠放下錐鑿走了過來問道:“請問大王讀的是什麼?”齊桓公說:“是聖人的書。”本匠又問:“聖人還活著嗎?”桓公說:“已經死了。”木匠聽後不禁感歎地說:“既然聖人已死,那你所讀的東西就不過是聖人的糟粕了。”桓公聽木匠話中對自己所讀之書竟如此充滿輕蔑,心中可就來火了,怒道:“我讀書,你一個做車輪的木匠哪有資格妄加評論呢?你講個道理給我聽。如果你胡說八道,就把你處死!”
木匠說:“我是做車輪的人,就用做車輪的事做比喻吧。我做了幾十年的木匠活,對此深有體會:做車輪的時候,刀子下得快,就省力氣,但車輪不圓;下刀慢則費力氣,但車輪圓。做車輪最好的技術是下刀不快不慢,得心應手。但這不快不慢、得心應手的功夫,我卻不能傳給我的兒子,因為我無法把這其中的奧秘說出來。我不能把這種奧秘明白無誤地傳給我的兒子,兒子也無法繼承我的技術,所以我都70歲了,還在做車輪,和我一樣,古人和他那無法言傳的東西也一起死了。因此,你所讀的,也就成了古人糟粕了。”
莊子認為,工匠隻能教你方圓規矩,卻不能把修習的造詣傳給你。教拳劍的師父,隻能把招式傳給你,卻不能把他的功夫傳給你。讀書的人,常以為書本上的文字很可貴,其實言外之義才可貴。會背書的人,不一定會讀書,便是這個道理。
木匠的話有些偏頗,人不讀書當然不行,古人的書應當讀。但是,木匠的話又有一定的道理,那就是有些東西寫不進書中。書店裏有許多關於做菜的書,無論它寫得多麼詳盡,油、鹽、醬、醋的比例,炒菜的火候,還是得由你自己去感悟。按同一菜譜做同樣的菜,家庭裏自己做與飯店裏廚師做,水平大不一樣。再高明的廚師寫書,隻能寫用料和程序,寫不出他的絕活兒。因此,讀書又不能死讀書,要在實踐中感悟言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