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小國寡民無為而治(11)(1 / 3)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為了鞏固劉氏江山,殺白馬盟誓:“非劉氏為王者天下共擊之!”劉邦死後,呂後控製了朝政,她想讓呂家的人世代掌權,於是向大臣們提出封呂家的人為王的建議。左丞相王陵依照劉邦在世盟誓的根據,否認了呂後的建議,結果丟了官。右丞相陳平和大將軍周勃則采取變通之策,同意呂氏可以封王,獲得呂後的信任,王陵對陳平、周勃很不滿意,認為二人沒有立場,上門質問二人。陳平、周勃說:“保名節,我們不如您;可是幹實事,您不如我們。”果然,呂後一死,陳平和周勃振臂一揮,立即動手,把呂家的人殺了個一幹二淨。陳平、周勃的變通之策,保全了漢朝劉氏的天下。

如果用一種戰略或方法,久攻不克,就要分析這種戰略、方法是不是對症。若不對症,再幹下去也是枉費心機。宋江一打祝家莊失利,二打祝家莊失利,就不再硬打了,想新的辦法,結果三打祝家莊就成功了。李逵不知道變通,打起仗來,總是光著膀子,拿血肉之軀給人當箭靶子,所以總是受傷。

失敗難免,人犯錯誤難免,關鍵不在於失敗,而在於是否接受教訓,是否總結經驗,是否長智。對待失敗,第一是不可灰心喪氣。一經打擊就灰心喪氣的人,永遠是失敗者。第二是以失敗為鏡子,找出失敗的原因,隻靠蠻勁不行。隻有確切弄清失敗的性質及其主客觀原因,才能找到對症下藥的藥方,轉敗為勝。中國有諺:“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話是鼓勵人們向命運挑戰。但是,失敗並不一定是成功之母。如果不接受失敗的教訓,不知變通之策,仍然與成功無緣。假如宋江不轉變戰略,變硬攻為裏應外合的智取,永遠打不下兵強馬壯、堅如磐石般的祝家莊。

軍事家打仗都深知變通之策。硬攻不下,就改變辦法,或迂迥,或側翼進攻,或談判,或撤退。對方太強大了,就不去以雞蛋碰石頭,或鑽對方空當,或瓦解對方力量,或先以退讓保生存,或暗中向對方學習,跟隨超越。兵戰不克,就改心戰。

我們解決問題也需知變通之策。常規思維解決不了問題時,就反反常規;邏輯思維不能奏效時,換換形象思維試試;正著想不通,反著去想想,看看逆向思維如何;類比思維、聯想思維、發散思維、輻集思維、差異思維、特異思維、美學思維,方法多著哩,不妨廣泛用之。

有些人不是不知變通,而是舍不得已經走過的路。明知路走錯了,卻不肯回過頭來,就是心疼自己的心血,結果硬撐著走下去,越走越是枉費工夫。魯迅先生青年時是學醫的,肯定花了不少精力,但是後來毅然轉向文學,改治人於身為治人於心。如果魯迅先生當初舍不下幾年學醫的心血,那麼在今後的中國大地上,多了一位醫術不錯的醫生,卻少了一位世界級的文豪。

有的人明明在某一崗位上不合適,離發揮自己的優勢相差甚遠,卻安於現狀而湊合著,結果磨了銳氣,白耗了才華。在這種情況下,變通比不變通強,早變通比晚變通強*5*2非要等到不變不行時再去變,說不定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有的老板推出了一種新產品,或是開了一家專用品商店,過不多久,便發現決策錯了。不是地理位置不對,便是上市時機不合適,要不然就是根本沒有市場。既然這條路走不通,那就趕緊變通吧。有人卻不肯變,舍不得投進去的人力、物力、財力,還要死死地維持。為了維持,便要繼續投入人力、物力、財力,直到破產倒閉才算死了這條心。因為舍不了原來的那點盆盆罐罐,最後竟釀成更大的損失。

變通,要思考該不該變。現在你所做的工作,采取的措施,是不是最好的,在做之前就應當思考,不要等到做不下去時再去思考。怎麼樣才能知道該不該變?隻有在比較中才能鑒別。找出幾種方案,逐一分析其有效性,如果發現自己現行的方案不如其他方案,那就應當變,改用其他方案。如果發現尚無更好的方案,那麼暫時可以不變。這就要集思廣益,盡量找齊各種方案,以供分析。

什麼情況下企業應當實施產業變通?一是企業外部環境發生變化,企業必須以變應變。二是企業的某項事業已發展到極限,已沒有發展空間。要避免企業的逐漸衰敗,最有把握的方式是離開已發展到極限的事業,或是將過分龐大、難於管理的巨型集團分解成多個獨立的相對較小的企業;或是踏入仍有成長空間的事業。

世界上許多大企業都實施過產業轉向。美國電報電話公司是美國最大的電信企業,它在近幾年中連續幾次搶占新的生存空間,雇員人數雖然減少了20%,但年營業額卻增長了25%,依賴汽車收音機和家用電視機起家的摩托羅拉公司,斷然同時放棄這兩項業務,並轉型成為一家產銷微處理器、無線電話、雙向無線電與呼叫器的公司,一舉成為風雲世界的“移動電話大王”“BP機巨頭”。韓國建築業霸主現代集團,1967年闖入陌生的汽車業,經過10餘年的努力,年產汽車130萬輛以上,令歐、美、日同行膛目結舌。法國BSN公司實施產業轉向,使得它在10年之內,從法國第二大玻璃商,躍升為食品業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