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小國寡民無為而治(10)(1 / 3)

三國時期曹操的著名謀士苟攸,智慧超群,謀略過人,他輔佐曹操征張繡、擒呂布、戰袁紹、定烏桓,為曹氏統一北方,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在朝20餘年,能夠從容自如地處理政治漩渦中上下左右的複雜關係,在極其殘酷的人事傾軋中,始終地位穩定,立於不敗之地,就在於他能謹以安身,避招風雨。曹操有一段話形象而又精辟地反映了苟攸的這一特別的謀略:“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可見苟攸平時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內對外,對敵對己,迥然不同。參與軍機,他智慧過人,連出妙策:迎戰敵軍,他奮勇當先,不屈不撓。但對曹操、對同僚,卻不爭高下,表現得總是很謙卑、文弱、愚鈍。有一次,他的姑表兄弟辛韜曾問及他當年為曹操謀取袁紹冀州的情況,他卻極力否認自己的謀略貢獻,說自己什麼也沒有做。他為曹操“前後凡劃奇策十二”,史家稱讚他是“張良、陳平第二”,但他對自己的卓著功勳卻從不對他人說起。他與曹操相處20年,關係融洽,深受寵信,從來不見有人到曹操處進讒言加害於他,也沒有在一處得罪過曹操或使曹操不悅。建安十九年(214年),苟攸在征途中善終而死,曹操知道後痛哭流涕,說:“孤與苟公達周遊二十餘年,無毫毛可非者。”並讚譽他為謙虛的君子和完美的賢人。這都是苟攸避招風雨、精於應變的結果。

避招風雨的應變策略,初看起來好像比較消極。其實,它並不是委屈求全經商,而是通過少惹是非、少生麻煩的方式,更好地展現自己的才華,發揮自己的特長。

破除大巧必用大拙

有人曾經說:“破除天下的大巧就得用大拙,破除天下的大偽就得用大誠,破除天下的大奇就得用大正。製服天下的大變以至於不變,限製天下的大謀以至於不謀,抑製天下的大爭以至於不爭。所以,這就宜當守住拙、守住誠、守住一、守住愚、守住讓。隨其自然,返樸歸真,如同嬰孩的初生狀況,如同萬物的生長,如同水到渠成,無可阻擋,也不可強求。”

從這裏,便會明白古代有用一愚而製服大智,用一拙而敗名將的情況。如果以謀為謀,便不以謀為謀;如果以用為用,便不以用為用。不謀之謀,不用之用,又有哪個人能知道他的謀、他的用呢!直截了當地說,要想守住自己,不如用真誠,要想對付敵人,不得不用詭計;要想守住自己,不如抱守信一,要想對付敵人,不得不用萬變;要想守住自己,不如用愚笨,要想對付敵人,不得不用智慧。

北宋初年,南唐派使者前來納貢,所派的使者是江南名士徐鉉。江南有三個名士——徐鉉、徐鍇、徐熙,號稱“三徐”。三人均以學識淵博、見多識廣、能言善辯聞名於北宋朝廷,其中又以徐鉉名聲最大。

這一次,南唐宋朝貢,宋廷照例要選派官員做押伴使,去接受貢品。滿朝文武都知道徐鉉博古通今,都怕因為自己學識不及而丟麵子,所以深怕被選為押伴使。宰相也不知究竟選誰最好,就向宋太祖請示,太祖說:“你暫且退下,讓我親自來選吧。”

宋太祖讓宦官傳旨,要殿前寫出10個不識字的殿中侍者的名字呈報上來。名單寫好,太祖禦筆一揮,點了其中一個人的名字,並說“就讓這個人去吧。”滿朝文武見了都大吃一驚,連宰相也不明其意,隻得遵旨照辦,催促那個被點中的人趕快動身。

那個殿中侍者不知道皇上為什麼派他去做使臣,也不知道應該怎麼去做,又不敢間。隻好執行任務。他一到船上,徐鉉就滔滔不絕地和他談論起來,說古道今,詞鋒如雲,周圍的人都對徐鉉的能言善辯驚歎不已,誇他不愧為江南名士。可侍者根本聽不懂徐鉉談的是什麼,當然無言以對,隻是一個勁地點頭稱是。徐鉉不了解他學問的探淺,心想不能在宋人麵前丟臉,於是,越發喋喋不休地說個不停。一連幾天,徐鉉已經口幹舌燥,疲憊不堪,能說的都說了,侍者始終未與他論辯,徐鉉也覺沒趣,就不再吭聲了。

宋太祖選愚對智的做法,是與常人不同的。如果讓智者對智者較量,誰也不會服誰,難說勝負:而讓愚者對智者,智者沒有對手,也就沒有勝負可言。

有時可能是“千人盲目一人明”,不過,這時自己的見解也未必高明。因此,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要注意謙虛謹慎,多聽別人的意見。至於采取什麼態度,那就要由自己因具體情況而定。

小小聰明常誤人

生活中,許多事情總是充滿了辨證法的智慧。就拿聰明和愚笨來說吧,聰明的人雖然有靈活的頭腦和很強的能力,但往往卻容易犯下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常見錯誤。而愚笨的人因為知道自己愚笨,做起事來便十分認真而細心,龜兔賽跑的故事就是一個例證。

世界上的天才不乏其數,但最終能成大事的卻廖廖無幾,究其原因,一方麵是由於年少得誌,而恃才氣傲,最終不得善終。另一方麵者是雖有天才,但疏於學習,玩弄小聰明,結果很快江郎才盡,被時代所淘汰。

孔融十歲時,隨父到洛陽。當時李元禮享有盛名,作司隸校尉。登門拜訪他的人,隻有那些才華出眾、名聲很高的人及他的親戚,才給予通報。孔融來到門前,對守門的官吏說:“我是李家的親戚。”通報以後,在前廳坐下。李元禮問他說:“您與我有什麼親戚?”孔融回答說:“過去我的先人仲尼與您的先人伯陽,有師生之誼,因此我與您有幾代的老交情了。”元禮及其賓客對他的回答,無不以之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