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小國寡民無為而治(12)(1 / 3)

秦昭王為刺激範睢再振作起來,為國效力,對範歎氣道:“現在內無良相,外無勇將,秦國的前途實在令人焦慮呀!”可範睢心中另有所想,因而誤會了秦王的意思,感到非常恐懼。恰在此時,蔡澤辯士來拜訪他,對他說道:“四季的變化是周而複始的。春天完成了滋生萬物的任務後就讓位給夏;夏天結束養育萬物的責任後就讓位與秋;秋天完成成熟的任務後就讓位與冬;冬把萬物收藏起來又讓位與春天……這便是四季的循環法則。如今你的地位,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日子已久,恐有不測,而應讓位他人,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一席話啟發了範雎,便立刻引退,並且推薦蔡澤繼任宰相。蔡澤就職後,也為秦國的強大作出了重要貢獻。但當他聽到有人責難他後,也明智地舍棄了宰相寶座而做了範雎第二,保全了自己的晚節,也表現出大公無私的精神風貌。

與範雎形成鮮明反照的是另一曆史人物文種。文種是越王勾踐的重臣,為打敗吳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功成名就以後,仍然繼續仕於越王。其問範蠡曾寫給他一封信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獵狗烹。越王的長相,頸項細長如鶴,嘴唇尖突似鴉,這種人隻可以與他共患難,卻不能同享樂,你現在不離去,更待何時?”後來文種稱病返鄉,但做得不徹底,他留在越國,其名仍威懾朝野,於是有佞臣陷害於他,誣稱文種欲起兵作亂。越王也有“獵狗烹”之意,故而以謀反罪,將文種處死。

人人都希望過著幸福富裕的生活,但有幾個是範雎呢?隻知進,不知退,遭“文種之禍”者,又何止一人?

得休便休,當機立斷;猶豫留戀,了時無了。經商,退一步海闊大空。

適可而止,見好就收

世事如浮雲,瞬息萬變。不過,世事的變化並非無章可循,而是窮極則反,循環往複。《周易·複卦·象辭》說:“複,其見天地之心乎!”“日盈則昃,月盈則食”,中國人從周而複始的自然變化中得到心靈的啟示:“無來不破,無往不複”,老子要言不煩地概括為:“反者道之動。”人生變故,猶如水流,事盛則衰,物極必反。生活既然如此,經商就應處處講究恰當的分寸。過猶不及,不及是大錯,太過是大惡,恰到好處的是不偏不倚的中和。基於這種認識,中國人在這方麵表現出高超的藝術。

經商不要做絕,說話不要說盡。廉頗經商太絕,不得不肉袒負荊,登門向藺相如謝罪。鄭伯說話太盡,無奈何掘地及泉,遂而見母。故俗言道:“凡事留一線,日後好見麵。”凡事都能留有餘地,方可避免走向極端。特別在權衡進退得失的時候,務必注意適可而止,盡量做到見好便收。

一個聰明的女人懂得適度地打扮自己,一個成熟的男子知道恰當地表現自己。美酒飲到微醉處,好花看到半開時。明人許相卿說:“富貴怕見花開,此語殊有意味。言已開則謝,適可喜正可懼。”經商要有一種自惕惕人的心情,得意時莫忘回頭,著手處當留餘步。此所謂“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宋人李若拙因性海沉浮,作《五知先生傳》,謂經商當知時、知難、知命、知退、知足,時人以為智見。反其道而行,結果必適得其反。

君子好名,小人愛利,人一旦為名利驅使,往往身不由己,隻知進,不知退。尤其在中國古代的政治生活中,不懂得適可而上,見好便收,無疑是臨淵縱馬。

任何人不可能一生總是春風得意。人生最風光、最美妙的往往是最短暫的。“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就像搓牌一樣,一個人不能總是得手,一副好牌之後往往就是壞牌的開始。所以,見好就收便是最大的贏家。世故如此,人情也是一樣。與人相交,不論是同性知己還是異性朋友,都要有適可而止的心情。君子之交淡如水,既可避兔勢盡人疏、利盡人散的結局,同時友誼也隻有在平淡中方能見出真情。越是形影不離的朋友越容易反目為仇。因此,古人告誡說:“受恩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即使是恩愛夫妻,天長日久的耳鬢廝磨,也會有愛老情衰的一天。北宋詞人秦少遊所謂“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不止是勞燕兩地的分居夫妻之心理安慰,更應為終日廝守的男女情侶之醒世忠告。

經營的辯證法

經營活動麵對的對象極為複雜而眾多,到處是相互依賴、相互製約、相互轉化的各種關係。市場到處有辯證法。辯證思維,能使一個人的才智大放光彩;而拙劣的方法,則會泯滅一個人的才智。不懂辯證法的老板絕對算不上是老板。

稍有知識的中國人大概都知道老子有這樣一句名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是至理名言。從這句名言,後人又延伸出更多的關於福禍的名言:“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樂極生悲”;“苦盡甜來”等。讀了老子這句名言,歡者可以抑歡,悲者可以釋悲,因為禍福可以轉化,悲歡可以轉化。老子能看到事物向相反方向轉化,這是這位太上老君的過人之處,是中國古代難得的辯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