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旗幟聚不了散兵。旅遊團隊裏有老有少,屬於一個鬆散團體,在旅遊景點,在繁華鬧市,隨時都會散掉。所以,導遊總是舉著一麵小旗,讓自由活動、拍照的遊客能重新找到歸依。“替天行道”的杏黃旗是宋江的旗幟,不然就沒有“一百單八將”同居梁山泊。仁者愛人是孔子的旗幟,不然就聚不了“賢人七十二弟子三千”。《易經》渙卦主題詞是“王假有廟”。假,乃借也;廟,乃神也。帝王要借重神靈、神龍樹旗,自稱天子,聚合士民。老板經商也有旗幟。企業精神是聚合員工的旗幟,名牌產品是聚合消費者的旗幟,誠信是聚合朋友的旗幟。
無旗不成大業,有旗也不一定能成大業。樹旗人必須做到禮賢下士。老子曰:“江海,所以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也。”別人留不住的人才,像源頭的活水,流下來了,怎樣才能接得住呢?水往低處流,你的盆子的位置必須放得更低,你的盆子必須要大。大海的位置低,大海的胸懷大,所以大海留住了百川之水。秦末,世間有兩杆大旗:一杆是西楚霸王項羽,財大氣粗;另一杆是漢王劉邦,本小利薄。照理說,項羽是杆大旗,乃王中王,人才應聚之,實則不然。項羽本有韓信、陳平等高才,但項羽根本不重視他們,結果他們全跑到低姿態的劉邦那裏去了。李世民的人才中,許多是對手營中的幹才,如尉遲敬德、魏徵等,李世民放低恣態接住了他們的心。人棄我取,天之道也。所以李世民喜形於色:天下人才,盡流入我的囊中來也。
為了聚集人才,老板必須像大海一樣,把自己的位置放得低些,把自己的胸懷擴得大些,這就需要禮賢。
古人雲:“欲見賢人而不以其道,是猶欲其人而閉之門也。”意為想見到賢人而不以禮相待,等於是將其拒之門外。因此,想得到賢人,必須待人以禮,待人以尊。
先談待人以禮。人們常說心誠則靈。事實上,僅僅心誠還未必靈。如果心誠禮缺,其效果甚至適得其反。漢高祖劉邦素以愛賢著稱於世,可是有一次,卻因對賢缺禮而遭指責。高陽賢士酈食其來見劉邦,劉邦雖愛賢卻未聞其名,因此他仍坐在床邊洗腳。酈食其故意慢騰騰地走到劉邦麵前,隻作揖並不下拜。劉邦很不高興,坐在床邊紋絲未動,好像未見其人。酈食其高聲問道:“足下帶兵是助秦還是伐秦?”劉邦見他故作斯文,說話唐突,開口罵道:“你真是書呆子,天下誰人未嚐秦苦?我何談助秦!”酈食其接口說:“足下如果真心伐秦,為何對待長者這樣無禮!足下對待賢士這樣傲慢,誰還為你獻計獻策?”劉邦聽後急忙整衣穿鞋,向酈食其道歉,請為上座。這件事幸好劉邦受責即改,如果不為所動,豈不是失賢於天下?
待人以禮,一定要表之於行,尤其是對待一些大賢高士,更應以大禮相待,才能聚其心,用其力。如果認為“君子如器”,認為我出錢,你幹活,這已是公平對等了,何必大禮相待,這種以金錢為交易的待人是留不住真正的人才的。士為知己者死,人無禮談不上知己,士何肯為你盡全心呢?
待人以禮,一定要授其職,給其權,予其利。有功不賞,也是無禮,是對有功之人和他的工作成績的不尊重。待人以禮,不一定都得像劉邦待韓信那樣去高築將壇、隆重授印,更重要的是出之於禮人之心,而見之於日常言行。有一農民老板,施禮於方方麵麵。他自己吃方便麵,給專家吃小灶;自己騎自行車,給專家租小汽車,盡一切可能提供優越的條件。專家處處受到禮遇,豈能不以心換心。
再談待人以尊。待人以尊是對人的自尊心的滿足,是對人的價值的肯定。墨子在《尚賢上》中說:怎樣才能使賢才多起來呢?“必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後國之良士亦將可得而眾也。”吸引四方誌士聚之的條件,除滿足其物質待遇以外,更應當提供其進取的可能。大凡有才之士,在個人發展上總想有所進取,以成就一番事業。因此,在工作安排上,必須給人才創造機會,樹立其成就大事、不斷升遷的信心;在工作條件上,必須讓人才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工作順利,聚之者必多,因為這樣才有利於充分發揮人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