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是人際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行為規範,人的行為是否符合一定時代的禮的規定,是一個社會是否文明的一種標誌。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文明的發展,更應該是如此,而不是相反。現在,在我們現實的社會中,由於私欲的膨脹,人性的異化,對傳統禮儀的精華的全盤否定,人生價值的扭曲,極端個人主義的發展,在社會商業交往中不文明、不禮貌的行為比比皆是。不少的人根本不知道應該有禮貌,當然就不可能有禮貌的行為,這是因為根本沒有人教給他們在商務交往中,應該有哪些最基本的行為規範,如何待人接物。更不知道,“禮”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種本質規定,是仁德的一個方麵的內容。中國之所以稱為禮儀之邦,是因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很講究文明禮貌。但是長期以來,把傳統文化中的文明禮貌行為當作封建主義的垃圾大加撻伐,全盤否定了,因而使一些人進入一個洪荒的領域。現在,誰也沒有把這個洪荒的領域當成問題而加以重視,因而在社會的有些方麵失去了和諧與平衡,企業間與企業內的一些小小矛盾,有時就產生衝突,甚至犯罪。相反,即使一個人具有一種內在修養,但是,如果不用“禮”來調節自己的行為,也會走向反麵,甚至出現不文明的行為。孔子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即是說,一味恭敬而不懂禮法就會煩勞、憂愁;過於謹慎而不懂禮法就會顯得膽小怕事;隻知道勇敢而不懂得禮法就會魯莽惹禍;心直口快不懂得禮法就會尖刻傷人。所以可以這樣說,“禮”是一個人或一個企業對外交往中必須具備的不可缺少的行為規範。
人之所以需要“禮”,“禮”之所以是人的一種本質規定,是因為人有自尊的意識,同時也應該有尊重別人的意識。自尊和尊重別人是人立身處世的根本。《禮記·曲禮》說:“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自尊心,而況富貴乎!”即是說,每個人要自己恭謙,尊重別人。因為人人都有自尊心,不論是社會地位高的,還是社會地位低的都是如此。在人際交往中,自我不能太大,要像水一樣,水善利萬物而不亢,故它無所不在。人要有卑謙的精神,向他人表示謙恭,人們就會向你表示謙恭,你就會受別人的尊重。隻有尊重別人,別人才能尊重你。不自尊的人,也不會尊重別人。不尊重別人,也就沒有自尊。
用禮儀來維護友情
許多人交友常常涉及這樣的誤區:好朋友之間不需要講究客套。他們認為,好朋友彼此互相了解,親密無問,如兄如弟,講究客套太拘束也太見外了。然而,他們不知道朋友關係是以相互尊重為前提的,容不得半點幹涉、強求和控製。彼此之間隻有情趣相投、脾氣對味則合、交、反之,則高、絕。朋友之間再熟悉、再親密,也不能不尊重對方,不講客套,否則,默契和平衡將被打破,友好關係將不複存在。
充沛的感情能促進和諧深沉的交往,這種感情不是矯揉造作,而是真誠的自然流露。中國自古為禮儀之邦,用禮儀來維護和表達感情是人之常情。
好朋友之間講究禮儀,並不是在一切情況下都過於講究禮儀。一味打躬作揖,則更加糟糕。朋友間的交往要恰如其分,不強交,不苟絕,不麵譽以求新,不愉悅以苟合。
朋友之間,在非原則問題上謙和禮讓,寬厚仁慈,但在大是大非麵前,則應保持清醒,不能一團和氣。見不義不善之舉應阻之正之,如力不至此,亦應做到不助之。如果明明知道有人在行不義不善之事,卻因他是長輩、老板、朋友,即默而容之,這是自私的傾向。有時候,立定了腳跟經商,的確是會冒風險的,也可能會受到暫時的委屈,受到別人的不理解,但是這種公正的品德,最終會贏得人們的尊敬。
《說唐》裏鼎鼎大名的尉遲恭是一名莽勇的將軍,卻不知在唐史裏,也是一位以“和而不流”著稱於世的君子。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在朝間與吏部尚書唐儉下棋。唐儉是個直性子的人,平時不善逢迎,又好逞強,與皇帝下棋卻使出自己的渾身解數,把唐太宗的棋打了個落花流水。唐太宗心中大怒,想起他平時種種的不敬,更是無法抑製自己,立即下令貶唐儉為潭州刺史,仍不覺解氣,他又找了尉遲恭來,對他說,唐儉對我這樣不敬,我想借他而誡百官。不過現在尚無具體的罪名可定,你去他家一次,聽他是否對我的處理有怨言。若有,即可以此定他的死罪!尉遲恭聽後,覺得太宗這種張網殺人的做法太過分,所以當第二天太宗召問他唐儉的情況時,尉遲恭隻是不肯回答。反而說,陛下請你好好考慮考慮這件事,到底該怎樣處理。唐太宗氣極了,把手邊的茶杯狠狠地朝地下一摔,轉身就走,尉遲恭見了,也隻好退下。
唐太宗回去後,一來冷靜後自覺無理,二來也是為了挽回麵子,於是大開宴會,召三品官入席,自己則主宴並宣布道:“今天請大家來,是為了表彰尉遲恭的品行。由於尉遲恭的勸諫,唐儉得以免死,使他有再生之幸;我也由此免了枉殺的罪名,並教我以知過即改的品德,尉遲恭自己也免去了說假話冤屈人的罪過,得到了忠直的榮譽。因此賜尉遲恭綢緞千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