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鬆錦大戰2(1 / 3)

吳三桂即刻帶領兵馬,在四周嚴密把守,同時,迎接總督大人洪承疇入城。自此,洪承疇即把中軍大營駐紮在鬆山。

第二天,爭奪乳峰山之戰便打響了。

洪承疇沒有讓吳三桂部先上前線,而是讓其稍作休整,令總兵楊國柱率兵先戰。

看到明軍攻來,清軍一麵抵擋,一麵派援兵把攻山的明軍又給圍祝

楊國柱令部下接連攻了兩次,均被守在山上的清兵用箭、炮給打下來。楊國柱並沒有被嚇倒,而是選精兵八百,自己親自執劍,發動又一次進攻。

看到增援的清兵正要包圍攻山的明軍,洪承疇即刻令唐通、王廷臣二位總兵率軍出戰,全力對付增援的清兵。

後顧之憂暫時解除,楊國柱攻山的決心更大。當清兵用火炮轟擊時,他與兵士躲在石坎下,清兵發射火箭時,他與兵士緊貼地麵。見此情狀,清軍便殺出營外,依仗人多勢眾,一氣把明軍殺退到山下。這時,山下的楊國柱部下,看到攻下山的清軍如此囂張,便群起而戰,又將清兵殺回山上。正當激戰之時,一箭掠過,直紮楊國柱心窩。

眼見楊國柱率兵殺上山去,吳三桂再也沉不住氣了:“總督大人,清軍在山上占據有利地勢,對我不利,應快快接應楊總兵,不然,後果不妙。”

洪承疇知道吳三桂求戰心切,當下正是出戰的最佳時機,於是一聲令下,吳三桂率兵殺向乳峰山。來到山下,吳三桂決定派出副將郭雲龍、孫文煥、高得捷三人率精兵兩千,速從側麵登山,抄後路,殺向清兵大營,自己率鐵騎立於山下,擺開陣勢迎戰,同時令何進忠、吳國貴二人率步兵,從正麵上山,援助楊國柱。正在這時,山上的明軍紛紛後退,軍中傳言:總兵楊大人中箭身亡。

吳三桂馬上命退下來的兵士後撤,並命手下步兵盡快搶占兩旁道路,並用飛矢射殺衝下山峰的清兵。

殺了楊國柱,清兵如衝出堤岸的洪水,一瀉而下,他們決心把明軍趕回鬆山。

此時,驕陽似火。吳三桂手搭涼蓬,見山上的清軍如山洪滾滾而下,下意識地用手摸了摸那鼻子上的刀疤,舊恨新仇一起湧上心頭,當清軍衝到百米之地,他急令弓箭齊發,倒下的清兵並沒有使後麵的兵士畏懼,還是直衝向前。吳三桂又令火炮轟擊,炮聲剛住,如山崩地裂般飛馳而來的清軍鐵騎,勢頭更為猛烈,吳三桂把手插進靴中,抓出一隻竹簽,高聲呼喊:“李勇,上!張忠,上!”隨之,身後的騎兵隊伍中,躍出兩隊騎士,呼嘯奔上,殺入清軍騎兵之中。

原來,這是吳三桂親自率領的鐵甲先鋒營。早在練兵之時,吳三桂經過反複觀陣,感到訓練鐵騎還不夠,應該從其中再遴選勇猛之士,單組一營。人數定為一千騎,分為二十隊,每隊五十騎,設一領騎,他將這二十位領騎人姓名刻在竹簽上,插在靴筒之中,每遇緊急戰況,便隨手從靴中抽出一簽,直呼其名,領騎即迅速率領本隊,衝鋒向前。這支千騎先鋒營,自組成之日起,即由他本人親自訓練,出征時親自指揮。今日上陣,便大顯威風。鐵騎衝進敵陣,即行穿插、分割,兩騎挾一敵騎,奮勇砍殺。但見馬壯人猛,風快刀利,敵陣一片大亂。當後麵敵騎湧來時,吳三桂又呼喊兩隊上陣。

當有十六隊鐵騎上陣拚殺時,清軍的後陣一片混亂,步兵逃竄,騎兵躲避,所有清兵像無王的蜂一樣,四散奔跑。乳峰山上的清兵營地,黑煙升空,火焰遍地。

吳三桂知道郭雲龍已帶人從山後攻上來,於是把令旗一揮,全軍出戰,把妄圖逃跑的清兵盡力殺戮。

在吳三桂感到高興的時刻,正是祖大壽萬分沮喪的時候。

當距離錦州城六裏地的乳峰山上傳來陣陣炮聲時,祖大壽知道洪承疇已經率兵前來解錦州之圍了。他再也無法抑製內心的振奮,急忙號令城內三軍披掛上陣,奮力殺出城外,與前來解圍增援的明軍會合,把清軍趕走。

錦州的城門大開,祖澤潤躍馬挺槍率先出城,馬步兵隨後衝出,一股被久久阻攔的洪水,終於流瀉奔騰。但是,剛出閘門,又被堵住,原來,當乳峰山上的炮聲剛剛響起,清首領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就向多鐸下了死令:帶兵死圍錦州,不許一人從城中逃出來。

多鐸接令後,親自上陣,布重兵,設嚴防,麵對衝出城的明軍,先用火炮,又用火箭,最後是用鐵騎衝殺。明軍士兵個個奮不顧身,爭相衝殺,連破清軍兩道防線,當衝到第三道防線時,麵對一道又深又陡的壕溝,戰馬無法躍過,士兵更無路可走,兼有清軍連連發射弓弩火箭,眾多將士倒地身亡,僥幸不死的也隻好逃回城中。

祖大壽再次命令將士死死關緊城門嚴加防守。

“蒼天呀,難道就讓我在這兒困死不成?”祖大壽仰天長歎。

祖大壽無奈之極的時候,正是吳三桂萬分喜悅之時——乳峰山最終被吳三桂攻下來,此役共殺死清軍數百人,生擒王子、固山、牛錄等武將二十餘人。

當晚,洪承疇懷著激動心情向朝廷奏報鬆山、乳峰山之戰的盛況,並為吳三桂請功。

就在這位平生謹慎的總督大人高興之時,偏偏犯下了致命的錯誤:當時,必須乘勝追擊潰敗的清兵,連續進攻,一舉解除錦州之圍。但是,在奪得乳峰山之後,他竟下令:“立柵乳峰,以圖固守!”致使那些企圖逃走的清兵,又在錦州城外紮下營地,得到喘息的機會。

在此時,兵部職方主事馬紹愉曾向洪大總督多次進諫:“總督大人,此時正當乘勝追殺,以解錦州之圍,不給清兵喘息之機。”

洪承疇根本聽不進去,他說:“以守為戰,步步為營,乃我方略,不可隨意更改。”

又有大同監軍張鬥進諫:“我大軍在前,應抽出一軍,駐守長嶺山,以防清軍抄襲我後路。”

洪承疇聽了,嘿嘿冷笑:“我帶兵征戰十二年之久,還不如你一介書生嗎?”

因功被表彰的吳三桂並沒有得意忘形,他一麵親自整訓部下,一麵自帶親兵趕到前沿探察軍情。當聽到馬紹愉、張鬥二人進諫之事,心中暗暗思忖:“這二人所言有理,洪大人他為什麼聽不進去?”他回到大帳後,私下裏把心思訴與方光瑁

“將軍也想步他二人後塵進諫總督大人?”

“此二人言之有理,所言之事對我軍有利,雖遭到訓斥,隻是個人臉麵小事,我當上前再諫。”

“將軍,你乃一總兵,隻需盡心服從命令,勝了你有功,敗了你無罪,何不揀大人喜歡吃的菜端上、大人喜愛聽的話送進耳朵?”

總督大人鍾愛的門生聽了這話,猛然醒悟,立即打消了進諫的念頭。

當洪承疇不聽進諫,固執己見,堅持執行固守方略的時候,清軍乳峰山失守的消息己傳入皇太極耳中。當時,他正在後宮治病服藥,看到前線傳來的奏疏,大驚失色,玉碗墜地,鼻孔出血,暈倒在龍榻上。在禦醫、太後、皇妃的極力搶救下,皇太極微睜龍目,頭腦中反複映現當年太祖率兵征戰寧遠時被袁崇煥擊敗的情形。

“難道今日是我的歸天之期嗎?不!我尚年輕,必報此仇。傳朕旨意——”

皇太極強撐著坐起來,嘴裏急促地喘著氣,麵色臘黃。

禦醫、太後、皇妃一起勸阻:“聖體欠安,還是治好病再出征不遲。”

“勿要多言。爭戰之事,不可耽誤一日,令全國各戶知曉:男子下起十三歲,上至七十歲,一律入伍參軍,家有馬匹者,無論優劣,盡皆獻出,有敢違旨者,立斬不赦!”

僅兩天工夫,一萬三千名將士征集已畢,人人鎧甲在身,刀槍在手,隻待皇命發出,便可衝殺上陣。

皇太極見一切準備就緒,便拖著衰弱的病體,咬牙上馬,未及坐穩,鼻孔又噴出鮮血。眾侍衛剛要扶他下馬,隻見他把手一擺:

“既已上馬,不獲全勝,絕不回朝!”

無法,禦醫隻好臨時給他止住鼻血,勉強啟程出征。

九聲重炮轟鳴,萬馬飛出盛京,僅五日,便趕到錦州城下。身在前線的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多羅郡王阿達禮、多羅貝勒多鐸等早早在軍營外恭候迎接。皇太極剛到營前,身未離馬鞍,立即帶上這幾位陣前的將官到前沿察看軍情。

“我主萬歲,千裏奔馳,應稍事歇息……”

“汝等帶兵來此,吃著俸祿,連打敗仗,還有何心思歇息?”

眾親王、貝勒個個低首不語,僵立一旁。

“南朝今調來大軍,看來是要解錦州之圍,實是要滅我大清。汝等作何設想?”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跨前一步,大拜而言:“南朝連勝,皆為解錦州之圍,我等寧願丟棄乳峰山,也不肯丟棄錦州四周的營地。今皇上禦駕親征,必能大獲全勝。”

皇太極沒有回話,而是把手中的鞭子一揮:

“汝等隨我到陣前觀察敵情。”

烈日下,皇太極登上小山包,遙望乳峰山下明軍的營帳,陣容嚴整,井然有序,不禁暗暗慨歎:“人言洪承疇善於用兵,今親眼觀之,不由不信服。”

但是當他把整個陣勢觀察一遍之後,卻仰天大笑。眾將帥不解,一起望著皇太極。皇太極即用鞭遙指明營:“洪承疇奉聖旨帶重兵前來解錦州之圍,為何不來城前,而在遠處紮營?那是有懼我之心。懼則怯,怯可破也!”

眾將帥聽了皇上的一番話,心中才明白,乳峰山一戰,我軍敗退時,他洪承疇為何不乘勝追來,反而止步的緣故。為此,個個精神抖擻,傾聽皇上聖言:“洪承疇兵營密布,陣容嚴整,但此陣無後守,此陣可破矣!”

他當即下令:“各營皆通力合作,固守壕柵,不奪鬆山,惟相山勢地形,凡通鬆山糧餉道路,或五六十裏,或七八十裏,險隘厄塞處,重兵據守!”

“援軍從即日起,橫截大路,深挖壕溝,切斷鬆山後路。”

皇令既出,各部立即行動。

恭順王孔有德,智順王尚可喜,懷順王耿仲明及都統石廷柱、馬光遠即刻率兵趕到鬆山城下,與守城外圍的馬科部下相遇,兩下交戰,不等城中出援,便把明軍打敗。掃清外圍之後,孔有德便命令士兵連夜挖壕溝,斷絕了鬆山城與外邊的聯係。明軍惟一的運糧餉道也被截斷。

與此同時,奉洪承疇之令,前去乳峰山增援的明軍唐通部下也被清軍殺退。

當端坐在軍營大帳中的洪承疇得知此消息後,心中惶惶,速令探馬偵察實情,當他從探馬口中得知清皇太極率大軍增援至此,頓時冷汗遍體,好半晌說不出話來,心中默言:

“難道他們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清軍作戰之神勇讓他膽怯。

清軍援兵之神速令他驚駭。

眼下惟一可辦的是:盡發寧遠備用之兵,同解鬆山、乳峰山之圍。

可是,傳達軍令的士兵在半路上被清軍俘獲,盡知軍情之後,把傳令兵放回。像一隻誘餌,當援軍行至距鬆山二十裏地時,中了清兵埋伏,萬人軍馬,幾乎全軍覆沒。

此時此刻的洪承疇萬般無奈,隻好作兩手準備:一是派員去清軍營中議和,以求雙方停戰罷兵;一是固守鬆山尋機突圍。

但是,要停戰議和,必得報於朝廷,得到允許後才可行事。今四麵受圍,何以能派人去京師稟報實情?

經過再三斟酌,想出一條既能議和,又能避過之法:他私下裏派出一盲人朱濟之、一跛者周山蒙,給二人以總兵監事的虛職,讓十位親兵護送到清軍大營去。

聽說南朝派人來議和,皇太極心中頗有興致,即下令把南朝官員帶來大帳麵談。當看到所謂的總兵監軍竟是一瞎一跛者,立刻怒容滿麵:“用殘疾人來議和,實為欺我大清,給我轟出去!”

議和的路已堵死,隻好背水一戰,奮起突圍。但突圍談何容易?洪承疇舉行的有各總兵參加的會議,從早上起,一直開到晌午,仍未有個決斷。

開始,會場上一片沉寂,各人均安坐不語,心中惶恐。誰都明白,但誰也不願意說出來:皇太極親臨前線督戰,決不會善罷甘休。兩軍交戰勇者勝,而明軍將領人人自畏,無人能說出一個切實可行的作戰計劃。

沉默了一陣之後,有的提出再堅持一段時間,讓朝廷發救兵解圍;有的說突圍後兵力不足,易被清軍乘機攻殺。總之,都是擺出困難的,沒有人提出一個“敢”字的。

眼望著垂頭喪氣的將官,洪承疇心中更感淒涼。身為主帥,率十幾萬大軍到此,而又接連打了幾個敗仗,眼下弄到這等地步,讓誰不辛酸?

“戰事瞬息萬變,難以預料,我等隻有因勢利導,把握戰機。雖然眼下對我不利,但隻要眾將齊心,定可轉危為安。今吾與諸公被圍,如不突圍,俱皆餓死於此,這樣於國於己都是不利的。吾身為主帥,不可離此尺寸,隻有待諸公率部分道闖出重圍,然後整頓軍馬,重來解圍反攻,裏應外合,方可獲大勝也。”

一直在一旁窺探恩師心思的吳三桂,此時心中已經十分明了:總督大人的話已發出,讓其部下突圍,自己便可表態了。於是,洪承疇話語剛落,吳三桂即倏然而起:

“兵法雲,置之死地而後生。吾願遵大人之命,奮勇當先,殺開一條血路,總督大人可率眾隨後,定能突破重圍,扭轉戰機,萬萬不可在此坐以待斃。”

看到自己的門生在緊急關頭仍然緊跟自己,讓洪承疇頗感欣慰。隨之他又輕輕地搖了搖頭:作為帶兵的主帥焉能追隨部下逃命?就是能突出去,將來朝廷也會加罪的。

“吳將軍勇氣可嘉,突圍定能成功。但吾身為主帥,斷不能離開此地,隻有待各位將軍突圍後再來解圍。”

此議已決,各總兵先回營去了。隻有吳三桂遲走一步,尾隨洪承疇回到內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