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督大人,門生決定不走,願隨大人在鬆山堅持到底。”
“不,你這樣做恰恰違背我的心願。你年輕有為,正該為國家出力,隻想孤守的下策,不合我意。”
看到洪承疇意誌堅決,吳三桂隻好作罷,臨走時,大跪在地:“恩師在上,受門生一拜,我回寧遠後,即刻帶兵來解圍!”
吳三桂回到營帳,立即召集部將會商突圍大計。
“獻廷,你可拿出妙計,保我軍旅不受埋伏堵截之困?”
“和議不成,清軍料我軍必要突圍。他們早已占據各處要道,突圍必艱巨異常。愚以為此次我軍突圍,決不可走小路。”
“其故安在?”
“小路易於埋伏,不利於大軍迅速撤退。”
吳三桂點點頭:“我軍宜於什麼時辰突圍?”
“總督大人已經下令,越早越好。愚以為今夜即可。”
吳三桂遂下令:各將士輕裝準備,馬備鞍,人枕戈,聽命待發。
初更時,雲布天空,夜風乍起,涼意侵骨。
洪承疇坐於大帳前,忽有親兵來報:總兵王樸已帶兵突圍。
洪承疇頗感驚訝,原定在五更前動身,為何提前突圍?
又有親兵來報:總兵馬科、白廣恩、李輔明隨王樸總兵突圍!
兵敗如山倒,眼下隻是戰略突圍,他們便一個個自行其是了。
這時,總兵曹變蛟大步跨進帳內,叩首請命:“總兵大人,我即率兵突圍,如有捷徑,定來接應大人,請大人早作準備。”
洪承疇微微一笑:“突圍乃是拚命求得一線生機,隻要能出去,萬不可再回頭護我!”
見總督大人堅持守城,曹變蛟隻好回營,點兵派將,奮力殺出。此時,城外已傳來陣陣殺聲,黑暗中彼此不分。曹變蛟帶兵自尋靜謐處行走,正感到僥幸,突聽炮聲震天火把齊明,清軍四下裏殺上來。曹變蛟見自己已中了埋伏,隻好帶兵迎刃而上。這支隊伍是洪承疇的直係,在西北剿殺農民軍而成為無敵之師,頗具戰鬥力的,在接連衝過三道壕塹之後,迎麵而來的是正黃旗的鐵騎,火光映照下,但見一群戰將簇擁著一匹高頭大馬,上麵端坐的正是皇太極。
奮力拚殺,左突右闖,終不能逾越刀網槍叢。清軍陣中又傳來擾亂軍心的喊話:
“大清皇上有旨:凡南朝將士歸降,官升三級,凡士兵來降,皆為官員,敢於頑抗者,格殺勿論!”
喊話果然起到了動搖軍心的作用,明軍中有的竟想摸黑偷跑去投降。曹變蛟知此地不可久留,立刻下令撤兵。緊隨其後殺來的王廷臣也隻好隨著一起退回鬆山。
親兵接連來報,各總兵已帶部下相繼突圍,吳三桂卻仍在大營中端坐。外麵的拚殺喊叫,隱隱傳來,方光琛走到吳三桂麵前小聲說:“將軍,此時可以拔營突圍了。”
“仍走大路?”
“大道危險小,決不能變更。”
“郭雲龍、楊珅,你二人率兵為前部先鋒,擇大道奔寧遠。孫文煥、何進忠,你二人帶兵為後衛,絕不許一兵一卒掉隊。其餘各將官緊隨鐵甲先鋒營,如遇戰鬥,皆聽命行事。”
黑暗中,吳三桂部如一支冷箭,獨自穿行在大道上。
吳三桂率兵一連衝過三道封鎖溝塹,突聞一聲牛角號響,清軍,如一堵牆一樣,將前麵的大道卡堵嚴實。
火把映照處,多羅貝勒多鐸立馬橫刀,冷笑道:“來將莫非寧遠總兵吳三桂?本王爺在此恭候多時了,還不下馬歸降!”
郭雲龍、楊珅二將軍也不答話,拍馬揮刀迎戰。兩員清軍一交手即被砍下馬來。吳三桂接報後,親自馳前,早見郭、楊二將被四名清將團團圍住,殺得不可開交。吳三桂自不答話,指揮鐵甲騎兵盡力上前廝殺。如突遇一股颶風,清兵陣營大亂,趁此時機,吳三桂又命弓弩齊發,終於殺開一條血路。大隊人馬剛行十裏地,前麵又被堵住,後麵追兵尾隨,前後夾擊,危在旦夕。
吳三桂在黑暗中用手撫摸了一下鼻子上的傷疤,長吸一口氣,大聲呼喊:“怯者死,勇者生,隻要衝過這道防線,即可生還,上!”
吳三桂揮刀躍馬衝上去,鐵甲先鋒營的兵騎緊緊跟上,清軍被殺倒一撥,一撥又圍上來,越聚越多。吳三桂愈戰愈勇,他刀劍並用,弩弓齊發,將士們在他的感召下,無一人後退,皆奮勇爭先,忘死拚殺,就在追兵將至時,前麵堵截的清軍終於被殺敗,吳三桂及部下衝破刀叢箭網,奪路急逃。
追兵是在禦兵營皇太極的督戰下趕來的,前後相隔不到二裏地。聽到吳三桂逃走的稟報,皇太極不禁慨歎:
“好一個吳三桂,果真是條漢子,此人若能歸降於我,天下將唾手可得矣!”
沉沉紅日,撥開重重烏雲從海麵升起時,從鬆山至寧遠的大地上,到處是明軍的屍體、戰馬,丟棄的兵器,燃燒殆盡的旌旗。海麵上,漂蕩著一具具屍首,海鳥在空中盤旋,低吟著淒慘的悲歌。
衝出包圍圈,總兵王樸、唐通、馬科、白廣恩等,先後趕到寧遠,手下的兵丁幾乎損失殆盡,隻有吳三桂部損失不大。
各位總兵見麵,默然無語,慘敗的餘悸依然烙在心中。當吳三桂提出要集合兵將,殺回鬆山援救總督大人時,除總兵白廣恩外,其餘人皆搖頭:“我等新敗殘兵危如累卵,何敢再去與巨石相撞?”
一聽此話,吳三桂心涼如冰,長歎一聲走開。總兵白廣恩緊跟上前道:
“吳將軍留步。”他緊走兩步,來到吳三桂身旁,低聲道:“吳將軍,我願隨你同往鬆山解圍。”
吳三桂不禁感慨:“人,如無情無義,還算是人嗎?當時在洪大人麵前信誓旦旦,今日毀言棄行,這還算是大丈夫嗎?”
白廣恩勸道:“這也難怪,突圍之後,兵卒大損,他們哪裏還會有心思救援?”
吳三桂不想再說難聽的話。他回到大營,即刻召部將會商解圍之事。
方光琛知道吳三桂的心意:恩師對自己不薄,擢升、封官、奏請皇上嘉獎,一直十分器重自己,今天,恩師被圍焉有不救之理?
“吳將軍,此去凶多吉少埃”
“獻廷勿要阻攔,今去鬆山,就是前去送死,我吳三桂也在所不辭。”
看到吳三桂如此堅決,幾員部將均拱手道:“我等願隨大將軍同往。”
吳三桂擺手,示意各將軍坐下:“勝敗乃兵家常事,洪大人作為一軍之統帥,以大局為重,昨日突圍,堅決不同行,為的是在鬆山站穩腳跟,以求日後反攻。我等突圍雖然辛苦異常,但畢竟活著回到了寧遠,今天,我等豈能見死不救?汝等雖然官小職微,但與那幾位總兵相比,真可謂義薄雲天,你們的行動給我增添了信心。我命令:楊珅、孫文煥、高得捷三人與我同往,其餘人在營中固守。”
此時,隻聽大帳外傳來一人喊叫聲:“我願與吳將軍同往鬆山!”
在眾將官注視之下,帳前走來一人,七尺身材,腰闊臂長,虎步邁動,威風凜凜。
吳三桂一看,原來是自己的表弟、祖大壽之子祖可法。見禮之後,隻見祖可法未語淚先流:“表兄,我一定要隨你上陣,痛殺清奴……”
吳三桂連忙阻止:“表弟心情我理解,為解錦州之圍,大軍前往,不想兵敗而歸。今天我們先去鬆山解圍,不殺退清奴,我吳三桂誓不為人!”
當天夜裏,吳三桂會同白廣恩,組成一支四千人的隊伍,令孫文煥、楊珅、高得捷、祖可法四人率兵同往。
吳三桂跨上戰馬,方光琛快步走上前,小聲叮囑:“吳將軍,兩軍交戰時,遇有小股清兵,萬勿窮追,切記。”
吳三桂、白廣恩率兵急馳,黃昏時來到塔山近處,即駐兵歇馬,埋鍋造飯。初更時分,吳三桂讓白廣恩守大營,令孫文煥、高得捷率兵一千,夜襲高橋敵營。自己帶楊珅、祖可法並兩千兵馬,趁敵與孫文煥交戰時,越過壕塹,殺進鬆山。
當高橋的清軍與孫文煥、高得捷部接戰時,圍困鬆山的清軍大營,皆以號角傳聞,一處吹響,四下皆動。吳三桂乘機出兵,但迎戰的清兵不與其正麵交鋒,而是且戰且退,吳三桂頓悟,急令收兵,但為時已晚,退路已被多鐸的部下圍祝
吳三桂長歎一聲:“恩師呀,門生無能,實無力解圍。”遂率兵迎上,在最前麵開路的正是吳三桂的先鋒營,鐵騎奔馳衝殺,無人可擋。多鐸的部下知道又遇上吳三桂的大軍了,多人膽怯後退,隻聽清營中有人大喊:“凡後退者,斬無赦!”剛剛退下的清兵又潮湧般圍上。吳三桂心中怒火燃起:本想前來解圍,不料自己又被圍上,難道昨日突圍生還,今天卻要拋屍荒野不成?激憤之下,他大喊一聲:“楊珅、祖可法斷後,先鋒營橫列拚殺!”
鐵騎營得令,如狂潮從天而降,清兵遂被切割包圍。正當又一撥清兵圍上來時,隻聽遠處有人大聲呼喊:“吳將軍,白廣恩來矣!”
見援軍從清軍背後殺來,吳三桂與將士更添三分勇氣,一陣砍殺,隊伍順利越過壕塹,兩路軍馬會合後,一同向南奔去。
圍困的清軍隻在背後呼喊,再也不敢追趕。
此次解鬆山之圍,吳三桂損失兵馬數十人,無力繼續深入,隻好率兵退回寧遠。
被圍困在鬆山城的總督洪承疇,自從昨日突圍之後,一直放心不下。他知道,清軍在皇太極的親自指揮下,絕不肯善罷甘休,突圍的兵士必是凶多吉少,能有多少人順利到達寧遠,又有多少人肯帶兵前來鬆山解圍呢?吳三桂,隻有我的門生肯冒此風險,但能否成功呢?深夜裏,他猛聽到城南處有交戰之聲,心情陡然振奮,即回大帳,令曹變蛟、王廷臣速整頓兵馬,等前來解圍的明軍殺到,即開門會合一處,殺出鬆山。
不料喊殺之聲持續一段時間後便杳無聲響了,洪承疇剛剛熱了的心遂又變得冰涼。
皇太極擊敗解圍的明軍後,又令部下緊緊包圍鬆山,絕不許城內明軍一兵一卒出城外逃。
在加強軍事攻勢的同時,皇太極也緊抓政治攻勢不放。他先是派出使者進鬆山城,致書洪承疇,明確指出:
“今爾錦州、鬆山援兵已絕。爾等宜自為計,如以為我軍隻圍鬆錦,其餘之城未必即困,殊不知時勢至此,不惟六城不保,即南北兩京,明亦何能複有耶?朕昔征朝鮮時,圍其王於南灘山,朕詔諭雲,爾降必生還,及朝鮮王降,朕踐前言仍令主其國。後圍大淩山,祖總兵來降,亦不殺之,爾等所素聞也。朕素以誠信待人,必不以虛言相誑,爾等可自思之。”
洪承疇當著部下的麵,將書信撕得粉碎,擲於地上:“我乃堂堂天朝的重臣,率兵前來剿滅清奴,雖暫遭圍困,但我軍士氣高昂,皇上必派重兵來解圍,一時勝負難定終局,今想趁此機會來誘降於我,真是欺人太甚!”
當天夜裏,洪承疇決定組織突圍。
他令曹變蛟為前部先鋒,率三千兵馬,先衝過壕溝,奪取要道,王廷臣帶大軍隨後殺出,一舉衝出重圍。
然而,突圍的將士剛出城不到三裏地,即遭到清鑲黃旗軍的阻擊。明軍在曹變蛟的指揮下,拚命爭鬥,鑲黃旗軍隻好且戰且退。正在此時,清正白、鑲白二旗軍聞訊趕到,與鑲黃旗兵合擊曹變蛟,明軍無法取勝,隻好退回鬆山。
洪承疇極力安慰入城的兵士:“突圍乃戰事中最為艱巨者,不易一舉成功,今一戰能先取勝,已屬不易,待休整後再作圖謀。”
寒冬來臨,鬆山城中的兵士無糧無衣,情緒異常低落。洪承疇決定再次組織突圍。
出發前,他對將士道:“朝廷已派兵前來解圍救援,我等趁此良機,奮力衝殺,與解圍的大軍裏應外合,一舉打退清軍。”
士氣低落的明軍士卒在總督大人的鼓勵下,再次鼓起鬥誌,奮起突圍,但仍然是剛出城門,就被清軍殺回來。又一次慘敗,使本來就情緒低落的兵士更加心灰意冷。
皇太極不失時機,再次派人送來勸降書。洪承疇接過之後,連看也沒看,就撕碎丟掉了。
此後一連數日,每當洪承疇合眼入睡,耳邊總響起千軍萬馬、地動山搖的喊殺聲,但見吳三桂跨馬執刀,率兵衝入敵陣,圍困鬆山的清軍不是死在刀下,就是抱頭鼠竄。看到此情此景,洪承疇立命兵士大開城門,快步走上去迎接吳三桂。每當這時,更鼓擾耳,寒風襲麵,睜開雙目的總督大人才知是空喜一場的夢。
“這夢為何接連數日重複出現呢?”
“難道吳三桂將軍他突圍時已遭不測?”
寒冷,像剝皮的利刃;饑餓,如刮腸的鋼刀。饑寒交迫中,洪承疇與將士們一直苦撐到第二年二月初,副將夏成德暗通清軍,約定裏應外合,屆時突然大開城門,清軍如潮水般湧進來,洪承疇、丘民仰、曹變蛟、王廷臣等率兵奮起抵抗,終因寡不敵眾,有的被斬殺,有的被俘獲。鬆山城被清軍占領了。
與鬆山僅隔幾十裏地的錦州城,在祖大壽率兵固守下,清軍屢攻不下。自從上次突圍不成,祖大壽即耐心等待外援。由於圍困甚嚴,祖大壽一直不知總督大人的方略戰術。他心中常感困惑的是:為什麼等了幾個月還不來解圍呢?難道鬆山城也被圍住了?難道援兵都被殺戮淨盡?
一日,清軍使者來到城下,高挑使節牌,示意要入城見祖總兵。
守城兵士得到允許,把使者帶到祖將軍大帳,隻見那使者遞上一封信:
“祖總兵,大淩河一別十年有餘,當年汝山窮水盡,朕予以接納,高官厚祿,供奉其身,汝仍不甘於我麾下,窮思出逃之計,我仍寬大為懷,放汝南歸。汝不該忘當年所言:‘若違心背盟,殃及其身,死於刀箭之下。’今日大勢已去,總督洪承疇所率十三萬軍馬,已被擊潰,洪承疇及其部下均被我擒獲。恃一錦州孤城,還能撐到何日?今汝已戰守計窮,惟有誠心歸降才是出路。朕仍不計前嫌,虛懷納之。如再執迷不悟,惟有粉身碎骨,城破人亡。”